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治國理政新實踐·廣東篇】從技術“輸血”到創新“造血” 粵新型研發機構為創新驅動不斷提供動能

中國新聞來源:南方網 2017年08月01日 19:4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在光啟深圳龍崗區坂田生産基地,全球首條實現量産的超材料生産線運轉平穩。南方日報記者 魯力 攝

  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杜艷 劉光明寶)在廣東惠州,由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惠州市先進製造産業技術研究中心開發的銀行保險箱全自動化柔性焊裝系統生産線,正加速運轉著。一年多來,這項針對惠州三力公司特點開發的關鍵技術,有力幫助企業實現了生産設備的智慧化改造。

  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惠州市先進製造産業技術研究中心,可謂時下廣東力推的新型研發機構的一個代表,而由於“不完全像大學、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業,還不完全像事業單位”,這些機構被外界戲稱為“四不像”。

  數據顯示,目前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數量已達180家,而得益於廣東産業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及社會資本的踴躍,這些機構正在廣東各地實現成長“加速度”,並與地方經濟、企業發生著“化學反應”,為創新驅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技術“輸血”

  助力實體經濟加速升級

  每個星期,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院長紀紅兵都要多次往返廣州、惠州。2011年5月,作為中山大學與惠州市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共建的科技創新平臺,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落戶在惠州大亞灣畔,成為廣東省唯一一家專業服務石化産業的新型研發機構。

  以新型環保溶劑産品研發和生産為主的惠州宇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就在與“四不像”機構的合作中嘗到了甜頭。“一個現實的成果是,我們的産量已經連續幾年保持了30%的增速!”惠州宇新化工有限責任公司開發部副部長余良軍説。

  産能和産值的提升是一方面,宇新化工還通過産學研合作拿到了廣東省重大科技專項立項、省工程技術中心認定等,經濟效益穩步增長。

  員工上班只要一打卡,他的工作量和生産效率就會在系統中顯示,管理者坐在電腦前就能實時監控生産數據,實現對生産現場的綜合信息化管理……在如今的東莞,一套由中科院雲計算産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自主研發的mes系統,正成為各大企業新寵,其不僅實現生産信息透明化,還大大降低廢品率,助力企業效益實現飛躍發展。

  “龐大的新型研發機構正為昔日的‘世界工廠’注入了更多的創新基因,推動了‘東莞製造’的加速發展。”東莞市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東莞全市累計建設新型研發機構32家,累計服務企業超過2萬家;累計引進省市創新科研團隊58個、創新創業領軍人才55個,其中省創新科研團隊數量穩居全省地級市第一。

  打通壁壘

  破解科研、市場“兩張皮”

  深圳龍崗區坂田生産基地,全球首條實現量産的超材料生産線正平穩運轉,精度達到微米級。超材料生産線緊張運作的同時,“雲端”號正漂浮在東莞生態園上空進行監測並實時預警,而“旅行者”號研發團隊則籌劃著即將開展的模擬載人飛行工作。

  這些成果均出自於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7年前,我們不想走傳統科研院所行政化的老路子,成立了‘民辦非企業’性質的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現在看,這條路走對了。”光啟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截至目前,光啟專利申請總量超過3000件,其中超材料佔全球這一領域申請量的86%。

  作為産學研資的連接通道,新型研發機構正在將實驗室裏的項目有效推向市場,打通、整合了從基礎研究到應用研究,再到産業孵化和市場銷售的創新鏈、産業鏈和資金鏈,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科技創新“兩張皮”問題。

  去年,光啟集團更是在以色列設立了首個科技基金及孵化器,瞄準機器人、航空、虛擬現實/增強現實、通信與物聯網技術、數字健康領域。“這個時代已不再滿足於少數科學家把自己‘關’在實驗室做研究,而是讓更多的創新者參與這個領域,把小範圍的技術突破和挑戰變成真正的創新和産業未來發展的大趨勢。”光啟創始人劉若鵬告訴記者。

  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廣東華中科技大學技術研究院等一大批新型研發機構不僅成為專利申請的“大戶”,更激發起區域經濟發展新動能。

  數據顯示,目前廣東省新型研發機構的數量已達到180家。而根據2016年廣東省科技廳下發的一批新型研發機構名單(2015-2017)顯示,新型研發機構中廣州數量居全省首位,其後是深圳和佛山。

  著力“造血”

  書寫廣東創新發展新格局

  在廣州開發區科技企業加速器的展廳裏,一場舞獅表演隆重上演,仔細一看,“舞獅”全由一條機械臂控制完成,動作靈活多變。這條機械手臂的核心構成,就是新型研發機構巨輪(廣州)智慧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輪研究院”)研發的工業機器人RV減速器,精度已經達到0.005mm,可以非常準確地完成類似舞獅表演中眨眼的動作。

  “巨輪研究院的一大功能,就是服務地方産業轉型升級,産業佈局往哪個方向走,科研就往哪發力,經費就往哪投。”巨輪智慧董事長吳潮忠向記者表示,早在2016年他們就被廣東省列入政府年度專項資金扶持名單,僅當年一年就合計獲得871萬元專項資金撥款。

  新型研發機構正以科技奇兵之勢為廣東創新注入活力。廣東省市兩級政府也開始陸續出臺相關扶持和鼓勵,著力“造血”,全力書寫創新發展新格局。“鼓勵海外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來深設立專業性、公益性、開放性的新型研發機構,我們將最高給予1億元支持。”深圳市科創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由於沒有‘大院大所’,創新源頭一直是我們自主創新的‘短板’。”珠海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張靜華介紹,珠海市與國內外重點院所加強合作,計劃3年內安排10億元財政經費,用於引進建立新型研發機構;根據項目特點,對重點新型研發機構的引進建設給予資金、場地等方面的支持。

  中山大學惠州研究院就與以色列希伯來大學Yissum技術轉移公司、俄勒岡州立大學等相關科研團隊形成緊密合作,深圳清華研究院與美國知名孵化器和加速器進行跨境孵化業務探索,併入股美國著名加速器Readwrite……各地機構在國際合作拓展方面也開始漸入佳境,不斷引進國際人才和高水平科技項目,為廣東創新帶來世界前沿技術。

  ■廣東經驗

  三大趨勢孕育“研發産業”廣闊未來

  在廣東,一批具有實體化、資本化、國際化特點的新型研發機構快速崛起,為傳統高校和科研院所跳出市場化門檻提供了借鑒和參考。依靠政府輸血的平臺活不好、活不長,是絕大多數新型研發機構負責人的共同心聲,不少新型研發機構正在通過孵化器方式對接資本市場、通過引進企業和社會資金孵化科研項目。

  深圳清華研究院院長嵇世山説,作為國內最成功的新型研發平臺,該院的突出特點就是一開始就沒有“皇糧”,而是形成了一整套技術股權投資體系來孕育孵化技術項目,“迄今為止我們一共孵化企業超過1500家,産值超過200億元,其中研究院擁有股權的企業超過150家,如果沒有投資平臺、沒有自我造血功能,我們就會成為政府的負擔,走不了多遠”。

  展望未來,多位專家認為,以持續壯大中的新型研發平臺為先導,廣東省研發産業化前景已經日漸清晰。紀紅兵等專家表示,隨著科技要素在工業生産進程中的重要性持續提高,科研本身已經成為示範經濟增長動能的重要引擎,未來以這些新型研發平臺為基礎,結合企業研發中心和傳統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形成規模化、産業化的創新科技供應體系,將是我國科技體制轉變的重要方向。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