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砥礪奮進的五年·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奮力前行】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李志臣
“山東是孔子的故鄉,總書記特別強調,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回憶起習近平總書記在曲阜考察的情景,82歲的曲阜師範大學教授駱承烈記憶猶新。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期間來到曲阜,就繼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發表了重要講話。三年多來,山東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走在了全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第一方陣。讓駱承烈感到驚喜的是,在齊魯大地,優秀傳統文化被賦予了新內涵,演繹成了脫貧致富的“加速器”。
山東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和中華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傳統文化資源充足。但人口總量大,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也是這個東部沿海地區扶貧任務較重的省份的另一個現實。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説,基於此,山東把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與自身獨具特色的文化基因、人文優勢相結合,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以優秀傳統文化助力脫貧的路子。
文化扶貧加速脫貧步伐
對曲阜市陵城鎮玄帝廟村35歲的孔慶榮來説,2014年是黑色的,短短半年時間,主掌農事家事的婆婆和打工養家的丈夫相繼因病去世,家裏只剩下她和兩個孩子。沒有了經濟來源,孔慶榮家成了貧困戶。
村裏幹部看在眼裏急在心頭,恰逢曲阜推出“百姓儒學”工程,村幹部便請儒學講師給村民講了一堂鄰里關係課,目的就是想通過營造相互幫扶的環境幫孔慶榮走出心理陰霾,走上脫貧之路。
之後,村裏不論誰看到孔慶榮家小兒子上下學,都會主動幫忙接送;孔慶榮家裏有八分地的葡萄,村裏的種植戶們排起了班、輪流看護,收穫時葡萄一粒都沒少;村婦女主任、村裏的女黨員、女街坊更是隔三岔五地去她家串門。慢慢地,孔慶榮終於重新振作起來,這個家開始有了起色。
扶貧先扶志,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承弘揚在山東形成了獨特的“精神扶貧”文化。“百姓儒學”工程推出後,全市405個村居都配備了一名儒學講師,圍繞傳統文化中“仁者愛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的傳統理念,突出孝敬老人、關愛子女、和睦鄰里的現實主題,以文化人,開啟心智。為將這一理念更好地轉化為精準扶貧的實際舉措,曲阜各鄉村、社區都借10月17日(全國扶貧日)的諧音辦起了“邀你一起”活動,鼓勵每一個人參與到扶貧活動中來,與愛同行、守望相助。
沂蒙精神強化群眾脫貧責任
“用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心靈,才能使貧困群眾有脫貧的責任感和自覺性。”這是山東全省上下形成的共識。
臨沂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山東省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市。由於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條件限制,截至2015年年底,全市還有貧困人口44.2萬人,貧困人口數量佔全省的1/6,脫貧攻堅的任務十分艱巨。
在蒙陰縣舊寨鄉殷家嶺村72歲的徐美鳳家,老伴兒從年輕時身體就有病,如今生活不能自理,大兒子是殘疾人,女婿患有精神疾病,家裏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在村幹部的幫助下,幾年來徐美鳳以“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養殖長毛兔、種桃樹。如今,老兩口兒的年收入達8000多元,超過了省定脫貧標準。
沂蒙精神是沂蒙老區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徐美鳳雖然講不出大道理,但深受沂蒙精神的滋養和熏陶。“‘最後一口飯做軍糧,最後一尺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俺們父輩是搶著擁軍支前,現在有政府幫忙,我不能拖後腿。”徐美鳳説。
山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李群説,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大力弘揚沂蒙精神,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一絲不茍摘窮帽、全力以赴拔窮根,2016年,臨沂減少貧困人口29.1萬人,圓滿完成年度脫貧任務。
孝善文化助力養老扶貧模式創新
孝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針對貧困老年人佔比高、自我發展能力弱、脫貧難度較大的實際,山東省將儒家文化、孝善文化與精準扶貧有機結合,創新實施了“孝心基金+愛心保險”“村級互助+居家養老”“慈善救助+庭院經濟”等孝善養老助困扶貧模式,探索貧困老年人養老扶貧的新路徑。
每年的1月1日至10日,是淄博市張店區灃水鎮城東村的“集中捐款日”。村民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自發自願捐款,所捐款項全部注入村裏的“孝善養老扶貧基金”。該基金自2012年成立以來,募集捐助基金85萬餘元,善款全部用於本村孝老助困扶貧事業。
城東村素來注重孝善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村裏每年召開表彰大會,隆重表彰道德模範、優秀村民等先進模範人物,都把孝善扶弱敬老等內容作為評先樹優的主要指標,引導村民孝老助困、崇德向善。城東村做出表率,附近村紛紛效倣。截至目前,灃水鎮21個村全部設立此類扶貧基金,形成了孝善養老扶貧的良好氛圍。
對貧困老年人家庭,山東在通過慈善基金給予救助的同時,還助其發展勞動強度小、收益有保障的特色“種養加”産業,由專門的義工隊伍負責技術指導、勞動幫助等,産品由愛心企業上門回購、保底收益。針對鰥寡孤獨貧困老年人養老問題,山東還通過建設村級互助養老院、公住房、日間照料中心和政府購買居家服務等方式,讓老人老有所依。
文化如水,柔而有力。有專家表示,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推進孝善扶貧,成功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效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光明日報》( 2017年07月23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