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砥礪奮進的五年·蹲點貧困村調研採訪】
光明日報記者 楊玨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5月初,位於北緯38度、海拔1700米的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靈境鄉靈境村,才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
聞著新翻泥土的氣息,聽著手扶拖拉機的突突聲和耕牛哞哞的叫聲,三五成群的村民點種施肥,扶犁耕作,在一片繁忙春耕中記者踏上了靈境村的土地。
“一年之計在於春”。對於遲來的春天,靈境村的村民更加珍惜,他們總是天沒亮就開始下地忙活。村民殷新華一邊推著播種機,一邊高興地對記者説,“我們種的是藜麥,可神奇了,聽説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評選的最適於人類的食物。”記者也是近些年才知道,藜麥屬於高寒作物,起源於南美洲安第斯山,據介紹是一種單體植物即可滿足人體基本營養需求的食物。
説話間,遠處一輛大巴車緩緩駛入靈境村,看到車來了村民們趕忙放下手裏的活計,紛紛圍上前來,原來是山西匯天華科技有限公司請來的山西省專門從事藜麥産學研的專家學者和領軍人物給村民們“上課”來了。
據説藜麥在靈境鄉落地生根還有一段曲折的歷史。2012年年底,山西匯天華科技有限公司把藜麥引入了靈境鄉,總經理張宏算是最早一批在山西推廣藜麥的人,他説:“靈境村是個典型的高寒作物産區,受限于氣候條件,大多數村民都生活在貧困之中。經過半年考察,我們決定把這裡打造成一個優質藜麥核心産區,第一年從國外引進了15個品種,種植了20畝試驗田。”
“當初差點兒把這金穀子給攆走了”,靈境鄉的會計史貴文不好意思地告訴記者,“那個時候村民們對藜麥根本不了解,只知道這家公司在其他地方推廣試種過藜麥。我們當初也覺得這山溝裏海拔高氣候冷,一直以來就能長個莜麥、土豆,藜麥又和穀子差不多,種藜麥是瞎折騰,就沒有理會他。”
站在一旁的貧困戶田先文接過話茬説:“後來鄉里動員我們試種藜麥,種子和肥料由公司承擔,都不要錢,每畝還保底收入900元,我們才試種上。”田先文是靈境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他不僅種藜麥,還給基地打工,除了種藜麥,光打工收入就有3000多元。
如今靈境鄉已經成為一個藜麥的生産基地。張宏説,“在農大專家和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已經培育出4個適宜當地氣候的品種,種植面積達到了一千畝,可以輻射帶動周邊四五千畝。每戶村民每畝可收入1800元左右,比傳統農作物每畝增收1200元。從2014年開始,我們的品種還被青海、甘肅、寧夏等地的科研機構和公司引進。”
七嘴八舌的諮詢過後,村民們圍住了一個特殊的客人,就是“電商達人”王小幫。作為阿裏巴巴海外上市的敲鐘人之一,他一直關注著山西的農業發展,他告訴記者,“山西是小雜糧王國,也是國內最早發展藜麥産業的省份,我們會把這樣的農産品推薦給全國消費者,讓貧困山區的金鳳凰飛向全國。”
張宏將在五台山種植出的藜麥起名為“禮麥”,意為“天賜的禮物”,這裡的村民用這份禮物帶給人們健康的同時,也收穫著自己的幸福生活。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15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