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金記者扶貧日記】荒坡變花海 邊麻溝村火了

中國新聞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7年06月02日 20:5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中國經濟網編者按:脫貧攻堅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之年。中宣部啟動精準扶貧駐村調研採訪活動,組織120名中央新聞單位記者,到全國109個貧困村採訪扶貧工作,在一個月的時間裏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推出“金記者扶貧日記”系列報道,為您帶來脫貧攻堅一線的真實見聞,敬請關注!

  時間:2017年6月2日

  地點:青海省西寧市大通縣朔北鄉邊麻溝村

  一個山大溝深、土地貧瘠、靠天吃飯的窮山村,是如何變成如今城裏人爭相前往、村裏人相繼返鄉創業的美麗鄉村的?帶著這些疑問,5月26日,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從青海省大通縣城出發,不到半小時,碩大的“邊麻溝花海景區歡迎您”廣告牌就映入了眼簾。

  碩大的廣告牌告訴遊客,邊麻溝村的花海到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吉蕾蕾/攝)

  車子越往上走,海拔越高,路兩旁的花灌木也剛剛冒出嫩芽,一家家挂著燈籠、豎著“農家院”字樣的廣告牌整齊劃一的列在路邊上。遠處的山坡上,一幢幢紅頂彩鋼瓦的小房子,在茂密森林的映襯下格外顯眼。

  去年開了農家院後,讓不少村民嘗到了甜頭。圖為趙生金正在準備食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吉蕾蕾/攝)

  “這邊5間棚子是我們家的。”去年在村裏先行先試辦起農家院的村民鄭生金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算上灶具,去年一共花了2萬多元建自助棚,客人如果要自助,只要付棚子一天200元的租金,如果要吃農家菜,就在屋裏面點菜,“去年7月,從花海景區開放以後,連本帶利一共掙了14萬多元,臨時來都沒有地方吃飯,必須提前一星期預定。”鄭生金坦言,以前守著土地,出去打工3個月最多掙五六千元,現在守著家裏就能賺這麼多錢,可比種地、務工強多了。

  邊麻溝村是朔北鄉最遠的一個少數民族聚居村,平均海拔2800米,全村162戶612人,人均耕地僅2畝。“由於氣候條件惡劣,土地收益不足100元,邊麻溝村曾是一個小夥説不是媳婦、外村姑娘不願嫁入的貧困村。”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介紹説,2015年,在全村群眾的集思廣益下,全村確立了依託荒坡土地和林區資源優勢,打造以花卉基地、農家種植、養殖、餐飲、住宿為一體的“花海”旅遊産業鏈,通過生態旅游來增加村民收入的發展路子。

  山坡上的自助茶園大受遊客的歡迎。(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吉蕾蕾/攝)

  有思路就會有出路,可是“花海”項目的啟動資金從哪來?據了解,面臨村集體經濟缺乏的現實,李培東自掏腰包,將近7年來從事駕駛培訓所得及經營苗木獲得的近500萬元“家當”全部投入到了村集體事業中。同時,以土地入股形式流轉村民土地600畝,20戶村民自願入股20萬元,並以精準扶貧工作為契機,將貧困戶人均5400元的産業扶貧資金吸引到“花海”建設中,形成了以土地、資金、扶貧資金三種入股形式籌措“花海”建設資金的發展路子。

  “花海”的建設成效,在去年近3個月的試營業期間得到了初步顯現。李培東介紹説,去年7月底至10月初,僅“花海”景區的門票收入就達140多元萬,並帶動10戶村民辦起了農家院,戶均日收入1000多元,同時解決了不少本村村民,特別是貧困戶穩定就業。

  正在“花海”裏拔草的仲尕文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她今年64歲,種地收益低,歲數大了也種不動了,去年以每畝200元的價格流轉了6畝地種花,騰出時間後就到“花海”打工,“去年幹了不到4個月,賺了8000多塊,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嘗到甜頭的仲尕文,去年底,她又和村裏貧困戶一起把産業扶持資金入股到“花海”,“今後每年都可以得到一定的收入,日子總算是有個盼頭的”。

  如今,走在邊麻溝村,村民們不是忙著到“花海”務工,籌備今年6月中旬的開園事宜,就是在自家的農家院裏準備著迎接客人的食材,幾乎每家每戶都參與到了“花海”的建設當中。邊麻溝村火了,而村民們像花兒一樣的幸福生活才剛剛開始。

  生態旅遊是上灘村下一步發展的重點,先行先試的陳萬財已經搭好帳篷靜候遊客的到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吉蕾蕾/攝)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