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思想脫貧,先把心焐熱(砥礪奮進的五年·駐村手記)

中國新聞來源:人民日報 2017年05月31日 04:2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幫助貧困群眾擺脫“懶漢思想”,需要把他們的心焐熱,創新幫扶工作方法。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昌漢白村駐村調研,聽到了許多關於扶貧的議論和故事。其中,印象頗深的是老支書的一句話,“凡是用資金、項目能解決的貧困問題都不是難事,扶貧最難的還是怎麼讓貧困群眾擺脫等靠要這樣的思想貧困。”在這個村,就有一個出了名的“阿鬥”改頭換面成脫貧積極分子的故事。

  一開始“阿鬥”真的“扶不起來”,幫扶幹部送來基礎母羊,他轉身賣了換錢;給他找到打工機會,工作時間喝醉玩消失……幫扶幹部一有空就去“阿鬥”家,引導他幹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隨時幫他解決遇到的困難。時間一長,幫扶幫到了心裏,幹活幹出了自信。原先“躺倒不幹”的“阿鬥”逐漸“站了起來”,去年也成功脫貧。

  按照貧困退出標準,昌漢白村已經脫貧。幫助群眾擺脫思想貧困,激發內生動力,實現穩定脫貧、良性發展,是昌漢白村下一步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全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普遍面臨的“堅中之堅”。

  如何啃下這塊“硬骨頭”?首先要正確認識思想貧困。調研發現,一些貧困群眾自認為“富不了,也餓不死”,對脫貧致富想法不多,甚至想都不想,日子得過且過;有的則貪圖安逸,吃不了苦,等著別人送小康。昌漢白村有個超甜西瓜基地,打工一天250元,但一些村民嫌大棚裏幹活太熱太累太細,幹著幹著就悄悄知難而退了……除了特殊的歷史文化原因,思想貧困成因比較複雜,絕非輕輕鬆鬆一衝鋒就能解決,耐心必不可少,幫扶上更要下足“繡花”功夫。

  幫助貧困群眾擺脫“懶漢思想”,需創新幫扶工作方法。調研發現,一些幫扶幹部缺少基層工作經驗,試圖用講大道理來做通貧困戶的工作,往往收效甚微;另一些幫扶幹部遇到挫折,容易打退堂鼓,為如期完成幫扶任務,不惜越俎代庖、包辦代勞。而那位把昌漢白村“阿鬥”貧困戶扶了起來的幫扶幹部,把自己的心得總結為“三步工作法”。第一步,多走動,聯絡感情。第二步,為貧困戶脫貧創造條件,讓他感覺到,你是實實在在幫他,贏取信任。第三步,做好兩手準備。如果貧困戶肯幹,逐漸提供更多幫扶資源,讓他多幹活快脫貧。如果貧困戶“坐等不幹”,也不急於一時,而是讓他體會到不參與一些扶貧試點項目的後果,通過利益損失觸動,讓貧困戶坐不住、幹起來。類似這樣的“三步工作法”,下了“繡花”功夫,接地氣,真管用,給人啟發。

  要想貧困群眾跳脫“等靠要”,關鍵在於把他們的心焐熱。一個貧困戶的話很有代表性:人心都是肉長的,幹部把我當親戚一樣,真幫實扶,我不積極脫貧怎麼對得住人家?如果幫扶幹部到貧困戶家裏只是“看一下、問一下、填一下”,身近心不近,思想貧困的疙瘩就難以解開。扶貧工作歸根到底是群眾工作,擺脫思想貧困更需做大量細緻的群眾工作。筆者曾採訪過一個曾經“等靠要”思想比較嚴重的貧困村,其經驗就是依靠群眾,把思想扶貧工作做得有聲有色:不僅支持全村推行獎勤罰懶的群眾自評機制,還形成了濃厚的“我脫貧我光榮”“我犯懶我羞恥”的氛圍,原來的懶漢紛紛勤快起來。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幫助貧困群眾思想脫貧,是保質保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繞不過去的坎。認識到位,功夫下足,辦法肯定要比困難多,“堅中之堅”一定能攻破。

  (作者為經濟社會部記者 顧仲陽)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