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左上圖 池河鎮西苑社區的廣場上,村民們在跳腰鼓舞。
右下圖 五愛村的密植桑園裏,農民在鋤草。
經濟日報記者 劉 蓉攝
5月18日,駐村工作隊隊長馬本軍(左)和村主任鍾家剛(中)帶領貧困戶們栽種辣椒苗。 經濟日報記者 劉 蓉攝
五愛村的新氣象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蓉
清晨6點,伴著清脆的布穀鳥叫聲和此起彼伏的雞鳴犬吠,一溝兩梁間的小山村醒了。“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此時,五愛村的村民胡小平已經在坡上的桑園裏採摘了新鮮的桑葉準備喂蠶,譚勇才正挑著秧苗走在田埂上,隔壁的譚友才也借來了黃牛在自家的水田裏翻土……
這是五愛村普通的一天。五愛村的年輕人大部分去外地打工了,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婦女、兒童。
興産業——
訂單農業引進村
“我家今年種了一點苞谷、油菜籽,2畝辣椒。”五愛村村民譚友才説。
“我喂了一頭豬,種了半畝辣椒。”村民譚文元説。
“我種了一點紅薯、花生,還有1畝辣椒。”村民熊志滿説。
村民幾乎都種了辣椒,他們説:“這些辣椒是企業簽訂了合同要訂單收購的。”
陜西嘉晟實業有限公司于2010年在五愛村流轉了527畝土地,建起了30個日光溫室、486個骨架大棚,搞設施蔬菜種植。從那時起,五愛村的村民或多或少、或長或短都給嘉晟公司“做過工”。村民劉代翠承包了8個大棚種蔬菜,“企業負責播種、病蟲害防治、銷售,我們自己負責日常管理”。劉代翠的3個孩子一個在上大學,兩個在上高中。“在企業承包大棚比我們自己種莊稼合算多了。”劉代翠説。
嘉晟公司董事長王華告訴記者,他們公司招收了40多名村民來廠做工,“一年工資有1萬元至2萬元。五愛村有幾個以前是貧困戶的村民在這裡做工,早就脫貧了”。
嘉晟公司主要從事辣椒醬生産,所以對石泉縣的土壤環境、溫度濕度等進行過考察,並確認這裡適合種植辣椒。“石泉縣的生態環境好,土壤、空氣、水都沒有污染,種出來的都是綠色産品。”王華説。他們和這裡的村民簽訂了辣椒收購合同,既滿足了企業的生産需求,也促進了村民增收。
據了解,2016年,嘉晟公司和五愛村村民簽訂了70畝辣椒收購合同。今年,雙方又簽訂了120畝辣椒收購合同。目前,嘉晟公司的訂單已經覆蓋石泉縣的11個鎮、88個村、4500余戶,其中貧困戶2150戶。
建住房——
不花錢住進單元樓
“國家政策好啊!我們做夢都沒有想到,能從快倒塌的土坯房住進這敞亮的樓房裏。”記者第一次見到五愛村村民姜龍興時,他正在池河鎮西苑社區的安置房裏和老伴看電視。
姜龍興説,他們老兩口是2016年底搬進新房的。記者看到,50多平方米的一室一廳裏潔具、櫥櫃等一應俱全。“政府幫我們把房子建好、裝修好,連窗簾都裝好了。”姜龍興念叨著。
住在同一社區的代仲蘭説:“我家是去年農曆十一月廿四日搬進新房子的。新房子好得很呢,買東西、看病都方便。”
池河鎮黨委副書記胡德輝告訴記者,這幾年,池河鎮為貧困戶建起了400套安置房,安置房按照每人不超過25平方米的面積建設,貧困戶不用花錢就可以住進新房。池河鎮還為不願搬遷的貧困戶進行了舊房改造,極大地改善了他們的居住環境。截至2016年底,五愛村共有44戶貧困戶搬進了西苑社區的安置房。
住房問題解決了,但這裡的貧困戶農忙時總要回去種地,用他們的話説,“至少口糧不用花錢買了”。但這終究不是長久之計,要村民搬下山,住得心安,還得讓他們在鎮上有活幹。“下一步,我們打算利用西苑小區閒置的門面房開一些店舖,再開設一批手工作坊或社區工廠,為貧困戶提供創業就業的機會。”胡德輝説。
5月16日,記者在西苑社區的一家便利店裏見到了姜龍興,他高興地指著門上的大紅對聯對記者説,“今天中午12點,我家的便利店就開業啦!”便利店是鎮政府幫助開的,營業執照都是政府送上門的。“我家的店面有48平方米,政府一年只收我們968元的租金,以後我和老伴就有‘活錢’了。”姜龍興説。
村民變居民,不僅是住房條件的變化,更是精神面貌的改變。5月14日傍晚,記者在西苑社區的廣場上見到了正在組織居民跳腰鼓舞的社區黨委書記陸隆俊。為了豐富居民的文化生活,陸隆俊專門請來了腰鼓舞老師幫助居民學習。
“你別看大家現在跳得有模有樣,我動員大家跳舞可是花了好大的功夫呢!”陸隆俊説,剛從山上搬下來的村民大都性格內向。他安排社區婦委會主任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才把居民動員起來成立了腰鼓隊。
多舉措——
扶貧要有好辦法
“五愛村對扶貧對象進一步核實後,初步確定貧困戶40戶,貧困人口99人,其中包括一般貧困戶18戶56人;低保貧困戶18戶39人;五保戶4戶4人……”5月16日,駐村工作隊隊長馬本軍在村委會辦公室領著村幹部們整理完精準扶貧的資料時,已經是晚上10點了。
馬本軍是石泉縣政府辦公室派駐到五愛村的駐村工作隊隊長,今年3月份,他和3位同事的辦公室從石泉縣城搬到了五愛村村委會,開始了他們的駐村工作。工作隊住的房子在一塊坡地上,四週種滿了大蒜、蘿蔔、蔥等。“我們種了點試驗田,先種下去看看收成怎麼樣,再選擇適合當地種植的作物推廣給村民。”他説。
五愛村的貧困戶大多住在山上,山高路遠,居住分散。為入戶調查,工作隊常常要走4小時至5小時的山路。他們白天入戶確認貧困戶資料,晚上回到辦公室整理數據。此外,讓他和同事時刻牽掛的,還有村黨支部對面的3個大棚。
工作隊幾乎每天都會和村幹部一起去棚裏看看辣椒的長勢。“我們特意請來了技術指導,生怕辣椒苗長不好影響收成。”馬本軍説,這些辣椒苗是工作隊為發展産業、增加農民收入統一培育的,這樣就可以解決農戶分散種植導致的質量良莠不齊的問題。
5月17日,馬本軍高興地對記者説:“天氣預報明天有雨,辣椒苗可以移栽了。我這就通知貧困戶們明天來栽辣椒。集體移栽可以讓種植能人現場指導種植技術,大家邊幹邊學。這是合作社流轉的土地,貧困戶來這裡幹活,一天能領到80元至100元。”
“你這個慢性病不屬於國家規定的大病,通過新農合就可以解決。”這兩天,馬本軍和村幹部到村民李菊衣家調查。李菊衣此前遞交了貧困戶申請表,可她的家庭收入超過了貧困標準,但70多歲的李菊衣有點想不通。馬本軍就拿著宣傳單,為她逐一講解。
記者到五愛村的半個多月裏,看到工作組和村幹部們週末從未休息過。他們説這是“常態”,脫貧攻堅不就是這麼幹出來的嗎?馬本軍13歲的兒子今年上初二,他只能在工作結束後給兒子打個電話。“我這個爸爸當得不合格啊,但扶貧任務艱巨,一線的扶貧幹部都這樣。”(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劉 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