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新社北京1月9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9日“花落各家”。綜觀本屆獎勵,既顯“精細”又含“驚喜”。
首先,獎項設計精細,獎項成果蘊含驚喜。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負責人説,近五年來獎項總數基本呈逐年減少趨勢,五年的平均數為307項,比上一個五年減少了48項。
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共評選出2名最高獎獲獎人、279個項目、5名外籍專家和1個國際組織。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66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171項。
該負責人説,獎項“瘦身”主要是壓縮進步獎,“希望通過改革,減少數量、提高質量,優化結構、完善程序”。為推動國家科學技術獎回歸“推薦制”,他們在本次評審中拓寬了專家和學術組織推薦渠道,不斷增強評審透明度,“首次採用申請制的方式面向社會公眾舉辦評審旁聽活動”。
獎項數量下降,分量卻不縮水。從今年高等級獎項成果來看,中國在主要科技領域和方向上“佔有一席之地”。比如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項目移動4G和北斗導航,均使中國核心技術和知識産權不再受制於人。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使中國在粲物理領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該項目第一完成人陳和生説,國家近年來強調科技創新,加大了對科學研究的支持。他表示,在取得成果時更需冷靜,“要清醒地看到與國際最前沿的領域還有很大差距,需要科技工作者不斷努力。”
其次,獲獎者結構精細,女科學家令人驚喜。
為讓青年科學家脫穎而出,今年嘗試“1名院士可以推薦1項完成人僅為1人或第一完成人40歲以下的自然科學獎項目”。
在從2012年度開始設立的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創新團隊)方面,今年獲獎的3個創新團隊更體現出持久的創新活力,各自在能源清潔、小麥育種和消化係腫瘤領域都有20年以上的積累。
“我們的團隊成立於20世紀80年代,在煤炭清潔高效發電、電力生産過程污染控制、廢棄物及生物質燃燒發電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累計獲得14項國家科技獎。”浙江大學能源清潔利用創新團隊代表倪明江對中新社記者説,團隊形式有助於不斷推出科研成果。
女科學家在領獎臺上大放異彩。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首次授予女科學家,在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技進步三大獎通用項目中,有15項由女性領導。
中國首艘海洋無人測量艇項目的第一完成人謝少榮就是巾幗英雄。她的團隊內共有3位女性,她説:“在船上,我們常常會忘記性別,比男性還要‘上躥下跳’,經常是暈船吐完了再爬起來工作。”
最後,獎勵範圍精細,國際合作帶來驚喜。
“科技創新不僅需要‘高大上’,也需要‘接地氣’。”該負責人指出,本次評選突出地方特色,服務區域創新,比如許多項目完成人都是紮根西部。
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的“三江源區草地生態修復及可持續管理技術創新和應用”,育成11個牧草新品種,有效支撐了青藏高原三江源生態保護。
在環境污染、能源危機、氣候變化、糧食安全等領域,中外科學家合作應對風險與挑戰。表彰和肯定這些外國科學家的貢獻,對於促進科技外交工作、建設“一帶一路”具有積極意義。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岩溶研究中心理事會理事克裏斯·葛立夫,從1992年開始為中國岩溶學科注入發展驅動力。在他的努力下,國際岩溶研究中心落戶廣西桂林。
克裏斯説,他感受到中國的科研基礎條件改善了很多,得到的科研支持也大幅提升。“400年前,中國偉大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就在探索當地的喀斯特地貌。”他説,未來將與中國的同事們繼續開展西南岩溶地區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和生態保護,“儘管很難説五年內會取得什麼成果,但我們會沿著這條路徑走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