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要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不斷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就必須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從法治上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制度化方案。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説明
10+25
35部法律,回應時代命題
本報記者 魏哲哲
3月16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經表決通過了慈善法。這是一次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具體實踐。在審議慈善法的過程中,全國人大代表共有1231人次發言,提出近4000條修改建議。最終,對草案作了110處修改。
2016年,一共有35部法律獲得通過,其中修改25部,新制定10部。人民群眾的關切和期待在哪,立法修法的關注點就在哪。立法機關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能成為一道保護人民群眾合法利益的重要力量。
新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對放生做了明確規定;網絡安全法加強了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電影産業促進法的出臺,以法律保障和促進國産電影的發展,回應電影行業的呼聲。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隨著時代的發展,一方面是社會公眾法律意識、權利意識的普遍增強;另一方面是時代發展帶來的衝擊和挑戰。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征程中,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及時回應人民群眾關切,讓法律制度更加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使法律立得住、行得通、切實管用,仍是立法機關需要回應好的時代命題。
58萬
讓“老賴”無處可躲
本報記者 徐 雋
“用兩到三年時間基本解決執行難問題!”今年3月,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所作的報告向執行難全面宣戰。近一年來,全國各級法院雷霆出擊,精準打擊“老賴”,敦促58萬餘名失信被執行人主動履行了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
截至目前,全國各級法院共限制730多萬人次購買機票、190多萬人次購買火車票,限制6.7萬失信人擔任企業法定代表人及高管。僅中國工商銀行一家就拒絕失信人申請貸款、辦理信用卡55萬餘筆,涉及資金65億余元。據不完全統計,有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4504人、基層人大代表1310人、政協委員513人、黨代表187人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其中,因失信而被開除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31人、撤職的25人、降級的23人、有關資格受到影響的383人,被罷免的代表、委員100人。對這些特殊主體的失信懲戒,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有效促進了政府誠信。
“一處失信、處處受限”,隨著人民法院對失信被執行人的聯合信用懲戒取得實效,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的步伐也不斷加快,誠信正在內化為公眾的道德素養,外化為人們的行為模式。
208萬
規範執法更權威
本報記者 張 洋
近年來,公安執法備受社會關注,一個微小的執法細節很可能就演變成一個熱門的輿論話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24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深化公安執法規範化建設的意見》。全國公安機關堅持從群眾最不滿意的地方抓起,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改起。
一邊是形形色色的社會矛盾,不能不作為;另一邊是越來越多的鏡頭,擔心不當作為,民警常常陷入“執法困境”。今年7月26日,公安部舉辦全國公安機關規範執法視頻演示培訓會。這次培訓會研究的都是來自一線執法的突出問題,提出的都是詳盡具體的解決方案。今年8月9日起,多地公安交管部門通過官方微博等渠道開展執法直播活動,主動吸引網民“圍觀”,促進交警規範執法。
據統計,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208萬公安民警取得基本級執法資格,其中111萬餘人取得中級執法資格,4萬餘人取得高級執法資格。
為深化公安執法規範化建設,全國公安機關還普遍建立了對受立案工作的監督管理,普遍實行了公安法制部門對刑事案件的統一審核、統一齣口工作機制,全面完成了公安機關執法辦案場所的規範化改造,建立了3500多個辦案中心。今年11月底,國辦專門印發意見規範輔警管理,從管理體制、崗位職責、職業保障等方面提出具體措施和要求。
29/31
權力清單打造制度籠子
本報記者 張 洋
2016年是《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實施元年,是法治政府建設的換擋提速年:各省份均出臺了落實《綱要》的文件,並以簡政放權為突破口,著力實現權力“瘦身”、職能“健身”。同時,規範性文件的清理逐漸形成長效機制,行政綜合執法改革積極探索,行政復議制度改革獲得成效,政府公信力明顯提高。
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制定權責清單是法治政府建設的一項重頭戲。2016年初,國務院確定在國家發改委、民政部、司法部、文化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證監會等7部委開展試點,並要求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適時建立國務院部門權責清單制度,加快形成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轉高效、依法保障的政府職能體系。記者從中國政府網上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國31個省份已全部公佈省級政府部門權力清單,其中29個省份公佈了責任清單。
過去一年,行政決策的規範化、民主化也取得重大進展,目前已有多地和多個部委專門針對重大決策出臺規範性文件。專家表示,這抓住了法治政府的要害,是對“依法治國要抓住‘關鍵少數’”的生動體現。
42/2982
以公益訴訟促依法行政
本報記者 彭 波
12月9日,貴州省榕江縣檢察院對榕江縣林業局怠于履職行為,依法向貴州省福泉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訴訟。
從2015年7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最高檢在北京等13個省、區、市開展提起公益訴訟試點以來,試點地區檢察機關充分發揮法律監督職能作用,牢牢抓住公益這個核心,嚴格把握試點案件範圍,試點工作進展順利。截至今年9月,各試點地區檢察機關共在履行職責中發現公益案件線索2982件,辦理公益訴訟案件1710件,其中提起訴訟案件42件。
為何發現線索多,而提起訴訟少?原因就在於檢察機關嚴格落實訴前程序,積極促進行政機關等主動履行職責。某縣10多家石棉礦企業開採60餘年始終未依法辦理環評手續,縣環保局也一直未採取措施。直到檢察機關介入,決定提起行政公益訴訟後,縣政府才對這些企業依法予以關停。
檢察機關以剛性的法律監督,有效改善了以往因行政機關不作為、亂作為等行為致使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遭受損害的情形,有力地維護了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
97.1萬
網絡成信訪主渠道
本報記者 張 璁
2015年1月1日,國家信訪局建成運行國家信訪信息系統,實現了縱向聯通至鄉鎮、街道,橫向覆蓋相關責任部門的全國“一網通”。在此基礎上,今年7月1日和9月1日,國家信訪局又相繼開通了手機信訪平臺和微信公眾號,進一步拓寬了群眾投訴渠道,截至11月底,通過國家信訪局手機信訪平臺和微信公眾號註冊用戶已超過6萬人,信訪量達8萬件次。今年1至11月,全國網上信訪97.1萬件次,同比上升102%,網上信訪逐漸成為群眾信訪的主渠道。
與傳統信訪形式不同,網上信訪不受時間、空間、人數限制,群眾足不出戶即可隨時隨地提交訴求。依託互聯網搭建起集投訴、辦理、查詢、跟蹤、監督、評價等於一體的全國網上信訪平臺,實現了信訪事項辦理過程和處理結果可查詢、可跟蹤、可督辦、可評價。通過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有利於拓寬信訪渠道,降低信訪成本,最大限度地方便信訪群眾。
目前,國家信訪局已實現了與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省、市、縣三級信訪工作機構、8萬多個職能部門和鄉鎮(街道)、33個中央和國家機關部委的互聯互通。安徽、湖南、新疆等14個省份設立了手機信訪,河北、內蒙古、貴州、甘肅等21個省份開通了微信信訪,為群眾提供更便捷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