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精準扶貧、産業扶貧讓更多少數民族群眾獲得實惠。光明圖片
製圖:邱玥
2016年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十位省份 製圖:邱玥
編者按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財政增收放緩的考驗,如何統籌民生改善與經濟發展,啃下民生領域改革的“硬骨頭”,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與勇氣。這一年,面對經濟新常態,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引領下,民生這一“指針”指向更清晰,行動更有力;這一年,保障房建設緊鑼密鼓、扶貧攻堅捷報頻傳、基本醫保、大病保險、疾病應急救助、醫療救助等相互銜接的機制逐步形成……更多的惠民政策密集出臺,更多的民生改革加速發力,百姓的“安全感”“獲得感”在穩步增強。
1. 1000萬以上減貧目標將實現
2016年,中央和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首次超千億元,全國派出12.8萬個駐村工作隊進駐貧困村,54萬多名駐村幹部助力脫貧攻堅。一年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略落地生根,脫貧攻堅戰首戰之年捷報頻傳。428個縣開展電商扶貧試點,在緩解農産品賣難、增加貧困群眾收入方面成效明顯;2.26萬個貧困村開展旅遊扶貧試點,好風景帶來好“錢景”;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成為脫貧攻堅“標誌性工程”,截至10月底,項目開工率達99.4%,已有46萬貧困人口“挪窮窩”,後續的“換窮業”“拔窮根”及時跟進……隨著“六個精準”“五個一批”全面推進,今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目標能夠實現。
●短評
中國人民大學反貧困問題中心主任 汪三貴
在今年的脫貧攻堅中,各地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效顯著。中央提出的“五個一批”扶貧方式,最重要的還是要依靠産業發展來增加貧困家庭的收入,使貧困人口通過提高創收能力來永久解決貧困問題。必須改變貧困戶的生産經營方式,讓貧困戶通過各種方式進入由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這些新型經營主體主導的産業體系中,用多種模式和利益聯結機制將現代經營主體與貧困戶連接起來,實現資源的合理整合和利益共享。
2. 收入分配改革更重視知識價值
前三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同比名義增長8.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1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從改革導向看,未來科研人員將迎增收“大禮包”,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將提高;高校教師收入渠道增加,可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醫務人員薪酬將適度增長,建立以公益性為導向的績效考核機制,薪酬在保持現有水平的基礎上實現適度增長。此外,隨著今年《關於激發重點群體活力帶動城鄉居民收入的實施意見》《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等文件印發,農民增收將有更多制度保障。
●短評
北京師範大學收入分配研究院執行院長 李實
今年通過的多個涉及收入分配改革的文件,是堅持共享發展理念,推動公平分配的縮影。改革確定了增加知識價值分配的導向,目標是要在全社會形成價值創造者能夠得到合理回報的良性循環。未來應進一步加大再分配政策調節力度,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3. 城鎮新增就業超額完成目標
今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至11月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49萬人,提前完成了全年1000萬人的目標任務。今年的“就業成績單”不僅“總分高”,而且“單項強”。其中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達511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2.2%;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人數15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8.3%,體現了保就業與惠民生的緊密相連。
●短評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 李忠
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規模持續擴大,這是就業穩定的一個基本前提。今年以來,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前三季度三産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52.8%,高於二産13.3個百分點,這對持續增加就業非常有利。同時,黨中央、國務院持續開展簡政放權,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改革紅利持續釋放,這些綜合措施兜住了民生底線,很好促進了就業創業工作的開展。
4. 異地就醫報銷讓百姓得實惠
人社部、財政部12月發佈通知,明確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時間表:2016年年底,基本實現全國聯網,啟動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2017年開始逐步解決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年底擴大到符合轉診規定人員的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
接下來,結合戶籍和居住證制度改革,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和常駐異地工作人員將逐步納入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覆蓋範圍,這將讓更多百姓得到便利和實惠。
●短評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董克用
異地醫保聯網為百姓異地就醫結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這項工作要逐步推進,第一步針對異地安置的退休人員,第二步針對流動勞動力。但需要注意兩個問題,改革並不是鼓勵所有病人都到大城市、大醫院去看病。未來還要進一步優化醫療資源的分佈,通過分級診療的方式,使更多人能夠在當地解決醫保問題。此外,下一步不但要實現醫保聯網,而且還應當逐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險的統籌層次。
5. 縣域義務教育均等化深入推進
消除“大班額”計劃、改革隨遷子女就學機制、同步建設城鎮學校、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實行鄉村教師收入分配傾斜政策……今年7月,國務院印發《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多項改革舉措,提出到2020年,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城鄉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
●短評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 楊東平
《關於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將義務教育納入城鄉一體化發展框架,強調義務教育促進教育公平的基礎性作用,強調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所應遵循的公平原則,意義重大。我國目前實行的是“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由於我國地區差異巨大,首先在縣域內實現義務教育的公平發展,是較為現實的目標,有利於從當地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認識和解決問題。
6. 分級診療緩解“看病難”
今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2016年深化醫改重點,包括深化公立醫院改革、推進分級診療建設、推動藥品價格“透明化”等內容。近期,多省出臺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實施方案,吉林、山東等6省逐步開展分級診療試點工作。今年以來,我國基本醫保參保率固定在95%以上,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全面推開。
●短評
國家衛計委副主任 馬曉偉
“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核心表現為供需矛盾,大病小病涌向城市大醫院,城市農村患者都涌向大醫院,這樣就出現了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的局面。因此,分級診療是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舉措,是落實人人享有就醫保障的保證,是對我國醫療資源格局的重新調整,也是對就醫習慣的改變,意義重大。
7. 保障房建設繼續提速
2016年,全國計劃開工棚戶區改造600萬套。住建部數據顯示,1~10月已開工599萬套,佔年度目標任務的99.7%,完成投資1.38萬億元。今年上半年,全國城鎮保證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365.98萬套,佔年度目標任務的97.7%,上半年建成的套數已經接近全年的基本建成目標任務。
●短評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秦虹
近年來我國財政支撐保障房建設力度不斷加大,2007年至2014年間增加了26.5倍,有力支持了各地保障房建設。特別是今年棚戶區改造進展順利,實現了早開工、早安排、早見效。保障房建設既實現了惠民生和穩增長的雙重效益,也有力地助推了城鎮化質量的提高。
8. 1億多退休人員養老金穩步提高
人社部、財政部今年4月印發《關於2016年調整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通知》,首次統籌安排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退休人員同步調整基本養老金,總體調整水平為2015年退休人員月基本養老金的6.5%左右。人社部在三季度新聞發佈會上透露,養老金調整發放工作基本落實,初步統計,全國1億多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金待遇得到了提高,部分地區養老金調整水平超過6.5%,退休人員生活更有保障。
●短評
人社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 金維剛
我國養老金增長可謂每年躍上新臺階,2005年養老金經過第一次調整後為月人均714元,隨後養老金每年調整一次,到今年總計調整12次。2005年至2015年,除2006年增幅為23.7%外,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每年以10%左右的幅度增長。從長遠來看,應對人口老齡化需要增強養老保險基金的持續發展能力,應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加快推進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實現保值增值。
9. 國家層面的網約車新規出臺
今年7月,國家層面第一個網約車監管法規出臺,通過量身定制監管模式,給予網約車合法的身份,支持其規範發展。將網約車車輛定性為“預約出租客運”,既體現其出租汽車的性質,又反映其新業態的特徵。按照規定,只要符合相關條件,並履行相關法定程序後即可成為網約車駕駛員。規定同時對私家車進入專車平臺提出了明確的門檻,同時對平臺監管提出了多項明確規定,以更好保障乘客安全。
●短評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 劉小明
對於網約車,我們並沒有“一禁了之”,而是最大限度適應新業態特點,創新制度設計,量身定制許可條件,簡化許可程序,支持其規範發展。未來,網約車運行的優點和問題還將進一步顯現,針對這一情況,我們將堅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未來將在網約車運行管理辦法的過程中進一步跟蹤完善。
10. 解除“心肺之患”任重道遠
環保部數據顯示,1至11月,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0.5%,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PM2.5濃度為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8.3%;PM10濃度為7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1%。但總體看,環境治理成效離百姓期待還有不小的差距,加快産業結構調整步伐,提高經濟增長質量,需要多方努力,多管齊下。
●短評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 賀克斌
如果從治理PM2.5的濃度來衡量,2013已出現拐點。2016年10月與過去三年同期相比,在PM2.5日均濃度最大值上已有顯著下降,説明我們治理的大方向是對的。今年以來全國及重點區域顆粒物濃度呈下降趨勢。但11月以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已連續發生三次大範圍重污染天氣,東北地區多個城市也出現了極端重污染天氣過程,反映出霧霾治理任重而道遠。
(本報記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