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治國理政新實踐·廣東篇】粵擬推“互聯網+河長制”讓公眾參與治水管河

中國新聞來源:南方日報 2016年12月07日 19:00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我省將在各地推動用微信、APP等方式,讓公眾參與治水管河。

  一週聚焦

  為補齊山區防洪短板,省委、省政府重點部署的中小河流治理實施兩年多來,經過山區五市(清遠、河源、韶關、梅州、雲浮)大力推進,取得喜人進展。筆者6日從廣東省水利廳獲悉,今年以來至11月底,2016年度項目348個治理河段,累計完成治理河長2705.93公里,提前完成年度計劃2400公里,累計完成投資51.77億元,佔計劃總投資的105.41%。

  自山區五市中小河流治理啟動兩年多以來,已累計完成治理河長4197.79公里,投資91.6億元。

  省水利廳介紹,治理後的河流在防禦今年颱風洪澇災害中,已發揮重要防災減災作用,生態環境改善、休閒旅遊等綜合效益亦逐步顯現。接下來,我省還將在各地推動用微信、APP等方式,推行“互聯網+河長制”河道管理方式,並將無人機巡查與河道管護人員的日常檢查有機結合,用這些信息化的手段建立河道管護的長效機制。近日,筆者來到部分河段了解治理前後帶來的變化。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謝慶裕 通訊員 粵水軒 發自梅州

  變化 治理後鎮村能抵禦10年至20年一遇洪水

  “今年以來我縣降雨量超歷史紀錄,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多1200毫米,過去幾乎年年遭遇水災的石正河,卻沒有出現災情,主要得益於去年對石正河進行全面治理,防洪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梅州平遠縣水利局局長林志鵬説。

  林志鵬回憶,全長約16公里的石正河過去河道狹小,兩旁雜草叢生,由於行洪不暢,過去幾乎年年遭災。2015年,該縣抓住全省中小河流治理的機遇,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對石正河進行綜合治理。如今行走在石正河堤上,堤下碧水盪漾,一旁有老屋、石階、紅花點綴,鄉村的美麗、寧靜讓人流連忘返。

  這樣的變化並非孤例。在去年“7·22”洪災中,平遠縣泗水鎮遭遇罕見特大暴雨襲擊,河水上漲,村莊受淹。泗水鎮文貴村泗水河下游河邊一所房屋的外墻上還用紅色油漆記錄著“7·22”洪水水位。

  村民龍東祥回憶,在今年颱風“海馬”攜強降雨來襲時,河水水位最多只是接近堤面,並未咆哮而出。

  為什麼此次如此慶倖?從泗水河10公里長的治理河段一路下行,筆者找到了答案:疏浚河道,清淤、清障、清違,對險工險段實施加高加寬加厚,整治邊坡……沿岸不再雜草叢生、雜亂無章。記者看到,在河道最窄處,另外挖開了一條長200米的支流,對河道進行分流。

  省水利廳專家指出,近10年來,全省因山洪災害傷亡人數及災害損失佔整個洪澇災害傷亡及損失總數的七成以上,而因山洪災害傷亡事件基本都在中小河流。“山邊水邊”成為防災減災的短板。

  山區五市治理後的中小河流,防洪能力全面提升,有效抵禦今年曆史罕見的強降雨、特別是強颱風“妮妲”、“海馬”帶來的強降雨的襲擊。省防總數據顯示,2016年,我省因洪澇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和災害損失,與近5年平均值相比,分別下降72.6%和62.45%。

  按照規劃,從2014年到2020年,我省對山區五市域範圍內中小河流(主要為集水面積在50平方公里~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按照清障清違先行、清淤護岸並重,重點解決河道行洪通暢,提高流域綜合防災減災能力的治理原則,使受洪水威脅嚴重、洪澇災害較頻繁的重要河段防洪能力得到明顯提高,主要鄉鎮、重要村莊等防洪標準達到10~20年一遇,人民生命財産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防洪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效益 理念轉變帶動環境改善

  “中小河流沿岸村鎮眾多,群眾對河道治理的期望高,需求多,除了要滿足行洪安全、結構穩定等基本要求外,還要兼顧河道水生態修復,新農村建設,地方旅遊規劃等需求。”參與編制《廣東省山區五市中小河流治理實施方案》的高級工程師麼振東表示,在我省推進山區五市中小河流治理過程中,創新地把過去以防洪安全為主的傳統河道治理思路轉變為全流域綜合治理,重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保護生態環境的現代河道治理理念。

  “自從小都河治理後,河邊修建了休閒廣場,現在每天晚上都有近百村民來到這裡跳廣場舞”,五華縣橫陂鎮崇文村村支書魏啟超告訴筆者。

  在五華縣橫陂鎮崇文村的小都河邊,有一個數千平方米的休閒廣場,廣場內有健身器械、籃球場、石椅子等休閒娛樂健身設施。

  梅州市水務局治河辦人員介紹,在治理小都河時,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利用河邊的河灘地,為村民打造了休閒廣場,並通過堤路結合的方式,修通了村道,除周邊村民外,住在橫陂鎮街的群眾也來到崇文村的河灘地廣場一起跳廣場舞。“每天晚上都有近百人在跳舞健身,熱鬧非凡。廣場舞由鄉鎮跳進鄉村、跳到河邊,大家獲得感和幸福感越來越高。”

  而説起石正河的變化,石正鎮西湖村村幹部難掩喜悅之情,“這條河沒整治的時候,有很多養殖場的污水直排入河,河水很臟。現在整治後,河水變清了,環境改善了。”

  創新 探索用微信、APP讓群眾參與治河監督

  河流治好,更要管好護好。

  為了使治理後的中小河流長久發揮效益,省水利廳在全省力推“河長制”。目前,各地按照已出臺“河長制”實施方案,積極落實“河長制”管理制度,明確“市、縣、鎮、村”各級河長及職責,落實管護人員、經費及考核機制等,並通過設立河道公示牌、埋設界樁、河道巡查、管護保潔等措施。

  筆者在梅州各地採訪中小河流時,每到一處,都可看見“河長”公示牌。在五華小都河公示牌上,清晰標明河道名稱(小都河,長22公里)、河長(李國昌:橫陂鎮鎮長)、河段長(河道經過各村的村主任)以及聯絡電話。同時明確“河長”和“河段長”的職責。

  據五華水務局負責人介紹,在河邊設置“河長”公示牌,方便群眾監督河道管理工作,如果管理不到位或有破壞河道行為,群眾就可以給“河長”打電話,這對於落實管理責任,作用很大。

  接下來,信息化手段將助力“河長制”更深入落地。近日,省水利廳下發通知,要求在山區五市中小河流治理中利用“互聯網+”技術深入推進落實“河長制”。在各市或選擇試點縣開設河道治理微信公眾號,採用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展示河道信息,並在河道公示牌上增設河道二維碼。群眾通過手機掃二維碼,可了解河道基本情況、“河長”信息及聯絡方式、管護職責、管護目標等,並專設“投訴與意見”功能,群眾可動態參與河道監督,成為民間“河長”。讓微信公眾號成為河道信息發佈、河道管護監督、工作成效展示、熱點問題回應的一個良好互動平臺。

  此外,省水利廳鼓勵各市開發統一、面向公眾的“河道治理 APP”或“河長制”管理信息系統,通過該系統,市、縣、鎮三級河長可以通過PC端和移動端進行管理,公眾可以通過APP、微信參與治水管河。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