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圖為貴州遵義楓香鎮茍壩村紅軍舊址,墻上的長征標語清晰可見 新華網 王瑩 攝
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王瑩)“紅軍是幫助工人農民的,白軍是幫助土豪鄉紳的。不當白軍,當紅軍去。”這是寫在貴州遵義泗渡鎮觀壩村鄭家大院舊宅板壁上的一行標語,據當地人講,是紅軍當年長征路過這裡時留下的。與這樣的標語類似,觀壩村的多處舊宅墻壁上都可見紅軍留下的長征標語。
歲月的侵蝕已使當年清晰的墨跡漸漸褪色,但老宅主人講起當年的故事,依舊有聲有色,仿佛一切還在眼前,一切都不曾離去。
10月12日的遵義煙雨濛濛,記者隨國家文物局“物證長征 文化征程”團隊來到紅軍當年駐紮、經過的地方探訪,從這些遺留的長征文物裏,感悟長征路,重溫長征情。
隨處可見的板壁標語印證長征是宣傳隊
提及紅軍長征,遵義是重中之重。挽救黨和紅軍的遵義會議成為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永駐史冊,與遵義會議同期的其他紅軍活動,也給這座城市烙下深深的紅色印記。
從遵義城區出發,經過近一個小時車程,泗渡鎮的幾處舊宅坐落眼前。由於是木制建築,宅子多少有些破敗。如果不仔細查看,很難發現這幾處房屋與其他舊宅有何不同。但正如當地人告訴記者的,這幾座舊宅是無價之寶。“因為它上面有很多長征標語”。
循著當地人的指引,記者發現了殘留在板壁上的多處標語。“紅軍是幫助工人農民的,白軍是幫助土豪鄉紳的。不當白軍,當紅軍去”、“紅軍優待白軍俘虜,歡迎白軍弟兄當紅軍”......
圖為殘存在貴州遵義泗渡鎮觀壩村鄭家大院板壁上的長征標語 新華網 王瑩 攝
據當地文物部門介紹,像這樣的標語在觀壩村共有30多處,是當年紅軍長征途經泗渡鎮時在當地百姓家裏書寫的。歲月的風霜已使這些標語有些褪色和破損。為了更好的保護這些珍貴的歷史印記,當地文物部門正在展開搶救和修繕工作。
與觀壩村一樣,在遵義的另一處紅軍舊址楓香鎮茍壩村,長征標語也隨處可見。1935年3月,在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來到茍壩,並緊急召開了長征史上重要的茍壩會議。今天,依託當年的茍壩會址已形成了一個紅色文化村落,在當年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人的故居墻壁上,“紅軍是民眾抗日反帝的主力軍,紅軍是幫助工人農民的軍隊”等標語依舊清晰可見。
除了這些殘存在舊址墻壁上的長征標語,更多的標語被當地文物部門收錄進現今的遵義會議紀念館以及遵義會議會址中。這些標語不僅是紅軍長征時期的重要歷史印記,也生動形象的印證著那句“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
一盞盞馬燈,照亮長征路
在沒有電燈的年代,馬燈是農村生活最常見的必需品。正是這一盞盞最普通不過的馬燈,出現在井岡山的八角樓、遵義的會議桌、延安的窯洞之中,成為照亮漫漫長夜、指引曲折道路的關鍵物品。
圖為貴州遵義楓香鎮茍壩村的紅軍馬燈館 新華網 王瑩 攝
在茍壩的紅軍村群落裏,坐落著紅軍馬燈館。據當地人介紹,馬燈在紅軍長征的各個時期、各地都有,但留在茍壩的馬燈卻格外多。雖然煙雨不斷,撐傘冒雨前來參觀的遊客依舊絡繹不絕。大家在一盞盞馬燈面前安靜駐足。遙想那些寒夜,紅軍戰士如何靠著這些馬燈,度過了一次次危機,成就了一次次輝煌。
在茍壩,有一個歷史事件一直被當地人所傳誦,它也成為當地引以自豪的“馬燈照亮紅軍”情懷之源頭。
據當地文物部門介紹,1935年3月9日,中央縱隊到達茍壩。3月10日,駐茍壩的中央首長開會專題討論進不進攻打鼓新場問題。討論從3月10日早上開到夜間,與會的絕大多數都贊同進攻打鼓新場,但只有毛澤東堅決反對進攻打鼓新場。當天深夜,毛澤東獨自一人提著馬燈,在茍壩村前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腳小道上步履匆匆走了3里多路,來到周恩來住處,再次説服周恩來不能進攻打鼓新場,之後又同周恩來一起去説服朱德。3月11日一早,周恩來提議繼續召開20多人的中央會議,討論決定撤銷進攻打鼓新場計劃。經過爭論,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終於説服參會人員。
圖為當年毛澤東同志使用過的馬燈 新華網 王瑩 攝
歷史的煙雲早已消散,但當年毛澤東同志提著馬燈翻越山丘去找周恩來,從而挽救紅軍的歷史事件被當地人永遠銘記,那條“毛澤東小道”也成為馬燈照亮紅軍的重要象徵。
作為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路的重要坐標,貴州擁有深厚的紅色基因和鮮明的紅色風格。據統計,存在於貴州省的長征文物分佈在9個市州,涉及61個縣(市、區),已普查登記的達1300余處。不論是紅軍四渡赤水戰役舊址、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舊址,還是黎平會議會址和遵義會議會址,都成為紅軍長征這部偉大史詩上的重要篇章。
現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號角已經在貴州吹響。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講好紅色故事,積極做好紅軍長征文物保護,讓大文化助推大扶貧,讓革命老區群眾儘早脫貧致富奔小康成為貴州新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