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訊(記者 王小英)“苦而不可居”、“隴中苦瘠甲於天下”,這是晚清名臣左宗棠1876年對甘肅定西下的結論。
20世紀80年代,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考察定西後説,這裡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但這裡的氣候土壤,卻意外地適宜馬鈴薯生長。當地盛傳一句話:定西有三寶,土豆,洋芋,馬鈴薯,説的其實是同一種作物:土豆。
在國家馬鈴薯主糧化戰略下,定西市隴西縣跟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出了馬鈴薯饅頭、馬鈴薯麵條等,旨在增加産品多樣化,增加農民收入。
“一分田”工程讓農民實現增收
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這裡溝壑縱橫,梁峁起伏,山多川少,乾旱少雨,生態環境酷劣,水土流失嚴重,幾乎是十年九旱。
“種一坡、收一車、打一斗、煮一鍋”,曾是這片貧瘠土地上百姓廣種薄收、艱難困苦生活的真實寫照。
根據當地貧困村的自然條件和種養習慣,隴西縣計劃在108個貧困村進行馬鈴薯標準化種植,發展特色産業。
隴西縣農業局副局長魏靈燕告訴記者,為了將馬鈴薯産業從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增加農民收入,隴西縣在貧困村實施良種擴繁“一分田”工程。
政府每年向5000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提供馬鈴薯原原種400粒,種植0.1畝,發展馬鈴薯良種擴繁基地。
當年生産的原種在第二年可種植1-2畝一級種田,所産一級種在第三年可大田種植10-20畝。通過自繁自用,輻射帶動周邊農戶應用脫毒種薯,逐步形成家家戶戶每年種植原原種0.1畝,實現當地馬鈴薯脫毒一級種薯全覆蓋的良好格局。
2016年,隴西縣在喬家營等45個貧困村建設馬鈴薯標準化生産基地7.5萬畝,投放馬鈴薯原原種500萬粒建立馬鈴薯良種擴繁基地1.25萬畝,直接帶動2.6萬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發展馬鈴薯産業。
馬鈴薯麵條即將投入生産
種出優質馬鈴薯,提高産量,並不足以讓馬鈴薯成為當地的主導産業,隴西縣正在加快完善馬鈴薯産業鏈。
2015年國家開始推行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定西市清吉澱粉製品股份有限公司也開始嘗試研究加工馬鈴薯饅頭、麵條等。
定西市清吉澱粉製品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東林告訴記者,在國家馬鈴薯主糧化戰略下,公司和科研集團合作成功研製出了馬鈴薯饅頭和麵條,“目前正在生産中,還未大規模上市”。
該公司還研發了方便粉絲等産品,旨在增加産品多樣化。
楊東林説,對無勞動技術、無致富能力的315戶貧困戶,以精準扶貧專項貸款為本金,入股企業,直接以現金分紅,每戶年收益4000元。對有技術有能力者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公司開展訂單式生産,以“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形式,由企業與23個農民合作社簽訂馬鈴薯購銷協議,按照“統一供種、訂單收購”的辦法,建立馬鈴薯標準化種植基地,並對結對幫扶的精準貧困戶連續三年以每噸高出市場價200元的標準收購。
事實上,跟馬鈴薯一樣,當地的富民增收産業正在培育壯大中,按照“4+10+10”(即:人均種植中藥材1畝、馬鈴薯1畝、全膜玉米1畝、戶均輸轉勞動力1人;戶均種植全膜玉米及優質牧草10畝以上,養殖基礎母羊10隻以上、年出欄20隻以上)的産業發展模式,大力扶持貧困群眾發展中藥材、馬鈴薯、草食畜牧、勞務等特色優勢産業,特色種養業覆蓋貧困村比例達到100%,特色産業收入佔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