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訊(記者 袁育堃)“自從有了衞生所,村民看病再也不用發愁了。”隨着大橋村古嶂片區實施整體移民搬遷扶貧,當地的村民再也不用翻幾十里山路到縣城去看病了。近年來,江西省于都縣堅持“小財政”辦“大醫療”,逐年不斷增加醫療衞生支出,打造涵蓋縣鄉村三級醫療衞生基礎設施建設網絡,不讓一個貧困群眾因病在脫貧路上掉隊。
“貧困村”看病不再愁
丁檢生離開大山,搬到新建的衞生所裏工作。
今年34歲的丁檢生曾就讀於贛南醫學院,大學畢業後他選擇回到家鄉于都縣羅坳鎮大橋村當一名鄉村醫生。由於大橋村佔地面積廣、人口分散,丁檢生常常要走上幾個小時的山路到村民家中給他們看病。
“有時候對面山頭的人家會直接喊我過去就診,但山與山中間沒有路,需要下山再從另一頭爬上山才能到。”丁檢生回憶,從08年回鄉當村醫後,經常需要夜間出診,一個人行走在大山深處,難免會比較危險和孤獨。
原來,都縣羅坳鎮大橋村的古嶂社區,雖然離縣城只有15公里,但村裏房子基本上都建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坡上,常有山體滑坡、地勢下沉等地質災害,給當地133戶村民帶來生活上的諸多不便。
現如今,縣政府對大橋村古嶂片區實施分期分批整體移民搬遷扶貧,133戶村民住進了一棟棟“小別墅”,小區內的基礎設施建設也逐步完善起來。在新成立的大橋衞生所記者看到,注射室、診療室、藥房、觀察室、值班室等“五室分開”,各類藥品不僅價格便宜,而且種類齊全,丁檢生成了這裡的醫生。
“現在的醫療環境、醫療設備等各方面都煥然一新,村民們走幾步路就能夠到衞生所就診。”丁檢生説,現在他為1389位村民分別建立了電子健康檔案,村民看病買藥的時間都大幅縮短,非常方便。據了解,為提升“貧困村”整體健康衞生水平,于都縣做到每個鄉鎮建設1所標準化的衞生院,每個行政村有1個衞生室,2017年將實現357個行政村全覆蓋。
鄉鎮衞生院發揮品牌特色
黃麟鄉中心衞生院嬰幼兒戲水館
在黃麟鄉中心衞生院,院長謝榮生告訴記者,該院把産科作為特色品牌予以重點建設,以群眾滿意作為首要評估指標,設立專門性的孕婦學校、高齡孕産婦諮詢服務窗口、産後康復治療室、嬰幼兒戲水館(新生兒沐浴室),做足做優産前、産中、産後全程保健服務,全年住院分娩量穩定在1000例以上,輻射周邊瑞金、會昌等3個縣7個鄉鎮15萬人口,為廣大民眾提供了實實在在的便利,其他鄉鎮的一些産婦也都紛紛慕名而來。
今年1月7日,在全國衞生和計劃生育工作會議上。黃麟鄉中心衞生院還榮獲2015年度“百姓滿意的鄉鎮衞生院”稱號。
在利村鄉中心衞生院,衞生院院長曾祥連對自家的特色産品很滿意。“我們有幾名好大夫,技術好,手術創口小,患者當天就可以出院,另外手術費用低,新農合報銷後患者只需自付兩三百元。”
在於都縣衛計委記者了解到,政府鼓勵在鄉鎮中心衞生院重點打造一兩個特色專科,為其他衞生院提供技術支撐。目前,于都縣的6家中心衞生院基本都能開展下腹部手術和少數上腹部手術,鄉鎮衞生院基本能解決內兒婦、骨傷等科的常見病。
據統計,2015年全縣鄉鎮衞生院完工11個項目,完工並投入使用建築面積約10000平方米。2016年,該縣鄉鎮衞生院投入使用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已開工在建項目7個,建築面積27700平方米。
“治未病”健康促進要先行
在採訪時中記者發現,于都縣政府堅持“小財政”辦“大醫療”,逐年不斷增加衞生支出。近三年,新增業務用房18萬㎡、病床1800張,完成了80%的鄉鎮衞生院標準化建設。
目前,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衞生院為樞紐、村衞生室為網底的三級網絡得到進一步完善,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就醫格局逐步形成。
與此同時,于都縣秉承“治未病”理念,積極開展健康促進活動,加強貧困鄉村婦幼健康工作,開展鄉村義診巡迴服務活動,實施農村婦女免費“兩癌”篩查和孕前優生檢查,向農村居民送醫、送知識、送健康;深入推進留守孩關愛工程,關注農村留守婦女、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特殊群體心理健康;在全市率先開展貧困村整村推進試點工作,通過拆除空心房、清理生活垃圾、聘請保潔員等方式,優化農村環境,普及健康知識,提升群眾健康意識,形成良好衞生習慣和健康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