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中國夢·大國工匠】周勇:小開關調試大安全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6年07月21日 11:19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11

  央視網訊(記者 劉春妍)7月15日11時19分50秒,“藍海豚”和“金鳳凰”兩列中國標準動車組在鄭徐客運專線上交會,單列全程車速421.9km/h,嗖的一下,全程不到兩秒!

  這是擬運營高鐵動車組在世界上首次實現時速420公里的交會,創下世界高鐵動車組交會實驗最高速。

  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公司調試專家周勇此時就坐在“藍海豚”列車中。雖然已經坐過無數次親手調試的動車,但是這一次,他仍感覺非常激動。“那一剎那,記憶一輩子!”他説。

  紮根電氣調試28年

窗臺上擺著大量專業書籍

窗臺上擺著大量專業書籍

  調試是高速動車組在廠內的最後一道生産工序,也是交付客戶的最後一道保障,動車組裏上萬個電、氣部件,有一個出錯都可能帶來極大的安全隱患。從18歲進廠,周勇紮根電氣調試28年,他和他的團隊手中調試的高速動車組超過1000多列,安全運營超過13.8億公里。

  1987年,18歲的周勇子承父業,來到四方機車車輛廠,從事柴油機的綜合實驗工作。因為愛琢磨調試的新方法,周勇漸漸練就了一身絕活,成了公司的首席製造師。

  2004年時,中車四方股份公司引進時速200公里的高速動車組。周勇手裏調試的列車,從普通的機車車輛換成了高速動車組。儘管心裏有所準備,但第一次見到動車時,周勇還是被它的高速驚呆了。他感覺中國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為了儘快掌握高速動車組調試技術,他和同事抓住去日本的機會猛學習。然而,他們也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外方專家只會教授機械化的知識,工藝技術卻一點不教。在周勇看來,搞不清原因,等於沒有真正掌握技術。該怎麼辦?

  一個辦法,少睡覺!從夜裏一兩點睡,早上五六點就起床學習,周勇和同事自我加壓,咬牙堅持了兩個月,周勇每天邊學理論邊做實驗,工作筆記達幾十萬字。

  從廠裏運出去的每個車型周勇都參與調試,經過消化吸收後形成自己的經驗,逐步走上自我研發之路。

  中國第一代“高鐵調試工人”

  提起周勇的名字,廠裏的工人沒有不認識的。

  提起周勇的名字,廠裏的工人沒有不認識的。

  身為中國第一代“高鐵調試工人”,周勇和他的團隊開拓性地建立了模塊化、標準化的高速動車組調試作業體系,編制的《高速動車組調試作業要領書》成為高速動車組調試的“寶典”。

  隨著近年來我國高鐵的飛速發展,我國高鐵技術逐漸走在世界前列,也逐步轉變了外國專家高傲的印象和態度。

  2007年,在一次國際化採購中,中車四方股份公司發現一款傳感器存在問題,但是外方拒不承認。周勇和團隊就對器具進行測試,並將數據等證據傳至對方企業。對方看到傳真後,立刻組織檢驗,最後發現的確是自己産品的問題,於是派人來道歉,並鞠了三鞠躬。周勇説:“這不是衝我個人鞠躬,而是對我們的技術表示尊敬,當他覺得你強時,他會尊重你,尊重你的技術。”

  2008年,中車四方股份公司自主開發世界最高標準的時速高達380公里的CRH380A新一代高速動車組,周勇再擔重任。

  從時速200公里到時速380公里,高速動車組點擊的電流每上升一個等級,電器調試難度、複雜程度就成幾何倍增加。“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壓力。”周勇坦言。

  為了CRH380A調試,周勇整整“蹲”了兩個月,修改出厚達105頁的作業要領,實現了高速動車調試技術的全面創新,將調試週期從14天壓縮到6天。

  愛動腦筋的“點子王”

  周勇和團隊共同研製的“光和電之謎”模型

  周勇和團隊共同研製的“光和電之謎”模型

  在廠裏,有一間以周勇命名的“周勇技能大師工作室”,工作室的窗臺上摞的滿滿的專業書籍,供操作練習的工作臺、寫著密密麻麻專業術語的黑板,和擠滿房間、各種自己研製的“物件”,讓人仿佛走進一間科學家的奇幻小屋。

  周勇説,一線工人不再是簡單的進行手工操作,而是要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而面對知識,周勇總有一種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不僅他自己愛學習,他還要帶著工人一起學。可是怎樣才能勾起大家的興趣呢?周勇決定“寓教于樂”。

  工作室裏有臺3D打印機,周勇和同事有時會將高鐵調試的設備打印出來做模擬實驗,有時又會打印出手機支撐架,娛樂娛樂緊繃的神經。

  有一陣子大家忽然對磁懸浮列車産生了濃厚的興趣,周勇就帶著電工、鉗工、焊工等多工種人員組成的團隊一起製作了一個模型,取名為“光和電之謎”。模型下面是個四方體,四個面分別將線路知識、電工知識等日常工作中需要用到的技能囊括其中,一把鑰匙輕輕一轉,電流經過的地方線路逐節亮起來,頂上的“車”字就漂浮起來。“就是把平時不可見的東西讓他看見,更加直觀的對自己的工作有個了解。”周勇自豪的説。

  三分手藝,七分工具。得心應手的工具不僅能提質增效,還能發揮一線工人的技能優勢。觀察現場、發現問題、豐富意見,周勇每天都要到現場取經。看到焊工每次焊接時産生鋁削飛濺,清理起來很麻煩。於是周勇通過多次實踐和現車驗證設計出了鑽孔與吸塵一體化工具,焊工在作業時既節省了收集鋁削的時間,也保證了現車施工質量和施工人員的安全。

  “知識今天不學,明天就缺。”周勇總是把這句挂在嘴邊。正是用這種近乎“笨拙”的方式,周勇把一個個不可能變成現實,也正是這種近乎苛刻的安全意識,才讓每位坐在高鐵上的乘客體會到安心。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