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小坡村人的冬棗致富路:黃河灘地里長出金疙瘩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6年07月21日 14:4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小坡村村民劉月朝在自家的冬棗大棚裏,豐收在望,面露喜悅。

  小坡村村民劉月朝在自家的冬棗大棚裏,豐收在望,面露喜悅。

  央視網訊(記者 王甲鑄)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要求,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要發展生産脫貧一批,引導和支持所有有勞動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立足當地資源,實現就地脫貧。

  陜西大荔縣,地處關中平原東部。該縣安仁鎮小坡村,在本世紀初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500元,是省級貧困村,其主要原因就在於該村緊鄰黃河西岸的萬畝土地高度鹽鹼化,“遠看水一片,近看全是鹼”。近年來,小坡村人照准脫貧致富的路子,發展冬棗産業,讓當年10塊錢一畝都沒人租種的黃河灘地里長出了冬棗這個金疙瘩,使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超過了兩萬元。

  薛安全1997年來到小坡村擔任村支書,20年之後,他依然清晰的記得剛來時村裏的窮困景象。

  “13個村民小組,918戶,全村人均收入480元,是省上的省定貧困村,學生上學全都靠貸款,開學前兩個月就到處借錢。村裏一萬五千畝土地廣種不收,過去人説,種一葫蘆打兩瓢剛夠本,但咱們村打不了兩瓢。農民一多半人都在外打工,還有一半就是租人家的土地。我們這地一畝10塊錢沒人種,卻花200塊錢包人家的地。原因只有一個,我們的地全是鹽鹼化,地下水是苦水,不能灌溉。這就是貧困的根本原因。”薛安全介紹。

  找準了病根,薛安全開始帶領村民,尋找脫貧致富的路子,並且幾經週折。

  2000年後村裏負債搞了多個項目:養魚、種楊樹,種血棗,並實施引洛(河)下灘工程,改良土質,最終棗樹的成活率達到了80%。但血棗因為品質不好,幾乎買不上價錢。無奈之下,村民只好給棗樹換頭,嫁接冬棗。二十幾個技術員用一個多月換完了村裏千畝棗林,但挂棗之後村民們還是沒有見到錢,因為成熟期幾場連陰雨,冬棗全部壞在了地裏。

  遭受挫折的小坡村村民並沒有放棄,他們向蔬菜大棚學習,拿出自己家裏舖炕的塑料布把棗樹包住防雨。如今看來,這個小小的創意不僅僅拯救了小坡村的冬棗産業,還由此誕生了大荔冬棗産業的冷棚種植模式。

  “一個月時間,在冬天搭棚,完成了180畝,其中我妹夫10畝棗,第二年浙江的客商來一口價給了23萬。農民,沒見過那麼多錢,兩捆子紅板,往那一撂……就因為這個示範,我們村上冬棗産業從此大踏步前進。”薛安全説。

  王俊齊是小坡村七隊隊長,2006年前後,兩個孩子一個上初中一個上技校,一年需要一兩萬元開支,當時血棗賣不上價錢,棉花一年收入一萬元左右,家裏負擔很重,每年孩子學費都是高息貸款。

  “困難得很,只能靠貸款,煎熬得整夜睡不著,一天光想怎麼能弄上錢。娃要錢,老婆就嘟囔,説我沒本事,”王俊齊説,最難的時候,他曾經貸過兩分錢的高利貸。無奈之下,他挖掉了自己的10畝血棗樹,種了棉花,畢竟種棉花一年還能收入一點。

  結果就在王俊齊挖掉棗樹的當年,完成冬棗嫁接的其他村民就掙到了錢。“我把棗挖了,少收入五十萬。”王俊齊後悔的説。

  第二年,王俊齊又重新栽上了冬棗樹,還額外承包了10畝,從此翻身致富,每年毛收入達到二十多萬元。“現在收入大了,我重新蓋了房子,花了27萬,兩個兒子都買了車。”坐在自家新房裏,王俊齊説,就這幾年,多虧了棗樹,以前幾百塊錢的電視都不想,現在他想著給小兒子重新換一輛新車。

  村民劉月朝之前的日子過的同樣惜惶。因為貧困,家裏之前住的老屋倒塌後,有八年時間都租住在別人家的院子裏。

  “家裏有兩個孩子,還有老人,可以説當時兩三年都幾乎沒有收入。”劉月朝回憶,面對生活的壓力,自己一度沒了指望。“人家上門來要債,我都想‘跑’呢,想出去打一冬天工,但是娃小,還有兩個老人,是家裏的支柱,不能走,一走家就散了。”

  因為有陳貸,彼時劉月朝貸款都成了問題。“我有一次打算去貸5000元,種地,生活,結果人家説‘給你先貸500元,你看行不’,都給你説了這話,當時二十畝地,500元能幹什麼?是人家害怕你還不了,因為你沒有償還能力。”劉月朝説。

  最終,還是村裏的冬棗産業讓劉月朝徹底擺脫了窮困。“2008年開始種冬棗,經濟能力開始明顯好轉,現在一年毛收入二十七八萬元,2012年蓋的房,帶裝修花了30多萬,上下300平米,還有兩個門面房,打算出租,光這一套傢具一萬多元錢。”坐在敞亮的新家裏,劉月朝拍拍身下的沙發説。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今天,冬棗産業就是小坡村人找準的那個致富的好路子,他們立足當地資源,實現了就地脫貧。

  目前小坡村全村冬棗種植面積一萬一千畝,一斤冬棗最高時買到20塊一斤,一畝地的産值最低也達到一萬多元。2013年,大荔縣萬畝冬棗種植園區落戶小坡村,2015年,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了兩萬五千元,村裏有勞動能力的人幾乎全部脫貧。

  而在整個大荔縣,冬棗産業也已經發展成為富民支柱産業,冬棗面積現已達35萬畝,其中日光溫室大棚冬棗3萬畝,春暖棚冬棗25萬畝,預計2016年全縣冬棗産量達37.5萬噸,産值35億元以上。

  “大荔縣高度重視大力扶持,在全國各地開推介會,給我們園區通水、電、路。毛主席寫過一片文章叫愚公移山,今天,黨和政府看到我們發展的情況,給我們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才有了小坡人‘穿著皮鞋走地裏,開著小車賣棗去’的日子。”薛安全説,只要聽黨話、跟黨走,就一定能夠致富。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