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中國-中東歐關係迎來發展新契機(望海樓)

中國新聞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6年06月18日 11:4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6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開始對塞爾維亞和波蘭的國事訪問,這是習主席3個月內再訪中東歐,充分體現了中國對中東歐國家的高度重視。

  近年來,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高層互訪頻繁,“16+1”框架下的合作及“一帶一路”的中東歐建設碩果纍纍。雙方關係持續走近,既是彼此重新發現、再度認識的結果,更與雙方發展戰略契合度高、互補性強密切相關。

  從中東歐的情況看,近年來雖然經濟發展較快,但問題與隱憂也開始凸顯。中東歐國家對歐盟依賴度普遍過高,對歐出口占本國出口總額均超80%,所吸引的外國直接投資也主要來自歐盟。中長期看,歐盟特別是歐元區經濟復蘇緩慢無力,其重重問題不可避免會傳導至中東歐。另外,過去中東歐從歐盟獲得大量援助資金,但未來所獲資金肯定將減少。

  中東歐國家還普遍面臨基礎設施不足、老舊問題,翻新、改造及新建需求巨大,包括鐵路、公路改造,新建高鐵、能源管線、核電站、工業園區等。跨國項目如“跨喀爾巴阡山走廊”是一項貫穿中歐南北的公路、鐵路計劃,由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立陶宛等國共同提出,投資需求也非常大。

  因此,中東歐國家經濟多元化戰略不可避免,並從“16+1”合作機制及“一帶一路”建設中看到希望和機遇。無論從擴大出口、吸引投資和游客,還是改善基礎設施等方面來看,中國都是中東歐國家極好的合作夥伴。

  對中國來説,中東歐在歐洲群體性崛起,處於快速追趕西歐的發展階段,經濟增長未來很長時間內仍將大大快於西歐國家,且又背靠歐盟大市場,勞動力素質高但成本又相對較低,正是中企“走出去”的理想地區。

  目前,中國-中東歐合作方興未艾,在雙邊貿易、投資、基礎設施建設、金融、旅游及人文交流等領域均取得豐碩成果。習主席此次出訪的塞爾維亞和波蘭兩國,在“16+1”合作機制及“一帶一路”建設中均發揮了重要作用。

  塞爾維亞是西巴爾幹未入盟五國中面積、人口及經濟體量最大國家,長期對華友好。去年9月,尼科利奇總統率閱兵方陣來華出席了“9·3”紀念活動。中塞兩國政治互信強,經貿合作亦卓有成效。塞爾維亞積極參與“16+1”合作及“一帶一路”建設,貝爾格萊德跨多瑙河大橋、科斯托拉茨電站及匈塞鐵路等項目就是近年來中塞合作的具體成果。

  波蘭是中東歐地區最大國家,工業及農業基礎堅實,是最早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之一,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最大貿易夥伴。去年11月,波蘭新任總統杜達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並出席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近年來,中波務實合作持續推進,雙邊貿易、投資快速增長,多條中歐班列途經或終達波蘭。波蘭還是中東歐地區唯一的亞投行創始成員國。中波兩國在基礎設施、物流、能源、採礦業、高科技、農業、金融、旅游等領域合作潛力巨大。

  高層互訪既是雙邊關係的晴雨表,也是深化發展的催化劑。相信習主席此次出訪,必將推動中塞、中波雙邊關係及中國-中東歐、中歐關係再上層樓,迎來更為美好的明天。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