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緣科學是我一生最幸運的選擇。”

---- 羅義
羅義:行走在環境戰線上的“科研玫瑰”

央視網消息:抗生素作為人類醫學的重要發明,問世以來創造了很多醫學奇跡。可隨之而來的濫用卻導致越來越多的細菌産生耐藥性,嚴重影響臨床治療效果。一旦攜帶耐藥基因的病菌通過飲水或呼吸等途徑傳播至人體,會對人類健康構成巨大威脅,甚至可能造成許多疾病無藥可醫。
  羅義,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多年來,奮戰在環境地球化學研究的第一線。她和團隊,歷經10餘年研究,在環境中的抗生素和耐藥基因的來源、歸趨以及傳播擴散的分子機制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創新性成果,為有效控制抗生素污染和阻遏耐藥基因傳播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從馬虎的“羅羅”到細緻的老師
羅義在實驗室(資料圖)

中學時代,羅義很喜歡鑽研數學難題,也因為數學好,被同學們送了一個與華羅庚一樣的別名——羅羅。
  “每次數學考試如果有難題我的成績總是班裏的最高分,有時也粗心大意,面對簡單的題目反而容易出錯。”羅義説。
  上本科時,有一次羅義與課題的指導導師討論畢業課題,由於粗心大意,臨走時將自行車鑰匙落在導師辦公室裏,後來導師通知她去取鑰匙時語重心長地説:“做科學可來不得半點馬虎,許多科學發現都來自於細緻入微的觀察”。
  這番話對羅義從事實驗性科學研究影響很大。如今的羅義,沉靜、細緻、認真,給學生修改科研論文,每一個細小的錯誤都難逃她的“法眼”,她説:“科學讓世界變得美好,也使我的人生變得睿智、豐富和深刻。”

環境戰線上阻擊“超級細菌”
羅義資料圖

近年來,微生物耐藥已經成了世界公共衛生領域的重大問題之一,各國政府也不斷在醫療體系中加強相關監管力度。然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人類使用抗生素的70年以來,環境背景中的抗性基因的含量也已經呈不斷增長趨勢。抗生素及其抗性基因的污染已遍佈水、土壤、大氣等介質,而在以污水處理廠和固廢填埋場為代表的人工環境中,其污染水平更高。
  2006年,美國科學家首次提出將抗生素抗性基因作為一種新興環境污染物來看待。羅義敏銳地想到:中國不僅是抗生素生産大國,更是不折不扣的抗生素使用大國,因此中國環境中耐藥基因的問題理應比美國更加嚴重、迫切。
  她以環境中微生物耐藥細菌及其攜帶的耐藥基因作為研究目標物,定量表徵其在水、土壤和大氣環境以及生物體內的濃度、分佈及其傳播擴散,尤其關注不同的環境條件變化和人類活動,以及釋放的污染物如何影響這些耐藥細菌和耐藥基因在環境中的增殖和傳播。
  歷經 10 多年的持續研究,她的團隊發現了我國的流域耐藥基因污染與畜牧、水産業抗生素的使用模式之間存在關聯:養殖業中使用的抗生素大部分直接通過動物糞便排放到了土壤和水環境中——這些抗生素對環境中的微生物産生選擇壓力,由此造成環境中耐藥基因的增殖和富集。
  傳統污染物包括重金屬、有機污染物具有“總量”確定、積累緩慢、並會隨著傳播途徑被逐漸稀釋不同,與傳統污染物相比,耐藥基因的污染和傳播更具複雜性和危險性,由於耐藥基因的攜帶載體為微生物,耐藥基因一旦出現,會隨著微生物的垂直傳遞以及不同微生物種屬間的水平轉移而出現增殖和富集,並在水、土、大氣等介質間進行傳播和擴散。倘若耐藥基因被肺炎克雷伯菌或鮑曼不動桿菌這類致病菌獲得,人類恐怕將對其束手無策。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的理論預測。就在去年,江浙一帶就有兒童檢出體內存在獸藥抗性基因,這極有可能是通過自來水或各種受污染的食物攝入的。羅義的團隊近期還在一些污水處理廠的出水中發現了若干株“超級細菌”,其中攜帶耐藥基因NDM-1的菌株更是對10種以上的抗生素表現出耐藥性。
  羅義認為,不同的污水處理工藝對耐藥基因的增殖影響是不一樣的,而生物處理之後,進行化學氧化處理對耐藥基因的消減是很重要的措施。這種從源頭控制的手段可謂最經濟、最便捷的管理辦法,受到了國家環保部門的重視。
  除了調查、採集更多的基礎數據,為管理部門建立污水處理廠、制藥企業的排放標準提供指導之外,羅義更關心的是未來環境耐藥基因將對人類健康産生的威脅。作為每年生態毒理學大會中“環境中抗生素和抗藥基因”專題學術討論會的召集人之一,她發現:國內更多的是環境領域的科學家在本領域內針對耐藥基因污染進行研究,而國外則是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包括生物、醫學和環境領域等開展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因此對新污染形勢下耐藥基因的傳播及其擴散機制的研究更加深入。
  為此,羅義的團隊開始通過小鼠模型和腸道模擬模型,探索耐藥基因如何從環境進入到人體,並將對人類疾病産生何種影響。她説:“抗性基因的傳播規律與傳統污染物有很大的不同,我們現在常與醫學院的教授討論問題,希望把工作做得更深入一些、能夠在生物學機制上取得突破。”

為科研義無反顧
圖片源於網絡

做環境地球化學研究工作,除了一部分工作要在實驗室完成外,還有許多工作要去野外採集各種環境樣品。
  野外採集不僅充滿著不確定性,更不得不面臨突如其來的環境挑戰與危險。
  有一次,羅義帶她的研究生去採集海河一個支流的水和沉積物樣本,雖然採樣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可由於不熟悉路線,原本2個小時的路,走了近5個小時。採樣目的地周圍雜草叢生,無路可走。
  “做環境工作,一個代表性的採樣點非常重要,如果丟掉這個點,會嚴重影響數據結果和研究結論。”羅義沒有絲毫猶豫,一腳淺一腳,隻身淹沒在雜草中。快接近目標地點時,羅義身子一歪,整個人掉入齊胸的枯井中,在學生的幫助下她爬上來繼續前進,最終採到了需要的樣品。
  這次採集經過數據分析整理後,獲得了新的科學發現。論文發表在環境領域最具影響力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至今被同行廣泛引用。
  “科學最大的魅力就是不斷攻克難題、解決問題帶來的成就感。”羅義説,如果還有下一次,我還是會選擇義無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