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祥每次回到壽光,總會有人迎上來和他打招呼,給他講講自家的喜事兒。走進壽光街頭能看到幾家以“伯祥”為名的飯館和商店。更曾有兩位村支書和一名退休教師,自發為他寫過一部40萬字的“大傳”。壽光百姓與王伯祥的這一段一段深厚感情的淵源就是從20多年前,王伯祥擔任5年半的壽光縣委書記開始的。

政如農功 心向百姓

1986年6月,王伯祥就任壽光縣委書記的時候,這裡還是有名的貧困縣,不光北部是鹽鹼灘地,還有一條每到雨季就氾濫成災、讓人提心吊膽的貫穿全縣南北的彌河。那時,當地老百姓連吃飽飯都成問題,更別提做基本建設了。在前幾任領導的眼裏,修大壩需要資金,費工費力,任期就這麼短,修了政績也不一定馬上就能體現,於是就在修修補補中年復一年地耽擱了下來。

在王伯祥的心裏,做一切事情,只要是對老百姓有益,就豪不猶豫的去敢想敢幹。他説:“人民讓你當縣長,就是要給人民辦實事。”上任伊始,王伯祥就著手對彌河兩岸70公里做了充分的準備和研究,終於在1988年,即上任的第三年,帶領全縣20多萬群眾修成了大壩。

自大壩修成以後,彌河再也沒發過大水。當年只為百姓利益著想、不圖一時政績做下的實事,在此後的25年裏,給當地帶來了持續不斷的好處。

古語有雲,“政如農功”,就是説為官幹事,也要勤耕善作,不能急功近利,王伯祥為當今很多黨員幹部做了一個表率。

實事求是 拓“千年洪荒”

“百姓最重要!”王伯祥一上任,就決定順應壽光農民種菜的傳統,把蔬菜作為支點,撬動市場和産業。然而,時值1986年,計劃經濟堅冰仍未破,“市場”兩字還十分敏感,這一舉措在當時遭到了很大阻力。

“什麼叫正確的道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一切從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出發就是正確的道路。”王伯祥並沒有因阻力而動搖。當被問及,如果“搞市場”出了事情怎麼辦時,他堅定地説:“天塌下來有我頂著,出了問題責任我一人承擔!”

決心下定了,新的問題又來了。整個兒壽光由彌河一分為南北兩地,壽南土壤肥沃,在當年有著“昌濰糧倉”的美譽。而佔全縣面積近56%的壽北則全是鹽鹼地,草木不生,人民生活無比艱辛。

面對這樣的情況,王伯祥坐立不安,“要富就要一起富起來。”1987年10月,治理“半身不遂”的戰役打響了。王伯祥親自到現場,和所有民工一樣,白天在工地幹活兒,晚上一起住在窩棚。這種精神也帶動了縣裏的其他領導,全縣11名常委,9名都住在工地上。經過45天的大會戰,壽北這片“千年洪荒”的開發終於取得了勝利。

共産黨本色 一切為百姓

一個退休多年的縣委書記,離開他曾經任職過的地方20多年,依然被當地人唸唸不忘,讚譽有加,實屬難能可貴。

王伯祥曾堅定地説:“我做的這一切是共産黨的原有之意,本來共産黨的縣委書記就應該這麼辦,為老百姓著想,為老百姓辦事。”

壽光人説,如果沒有王伯祥,就不會有壽光的今天。 如今,這塊被當年王伯祥笑稱為“恨得咬牙又愛得入骨的土地”,已經從不毛之地發展成全國百強縣第24位。

為民、務實、創新、清廉,5年半的無私奉獻,呈現給世人的是一個嶄新的壽光。王伯祥,這位昔日的壽光“當家人”,他的政績經受住了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

=============================================================================================================

“只有每個人都為美好夢想而奮鬥,才能匯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薄力量。”如果你身邊有行業中涌現出的先鋒人物,歡迎向央視網推薦。
  投稿郵箱:17145236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