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黎明:電力“創客”守護萬家燈火
在天津濱海新區,“濱海黎明共産黨員服務隊”赫赫有名。這個服務隊是以國網天津濱海供電分公司運檢第四黨支部副書記、運檢部配電搶修一班班長張黎明的名字命名的。
30年來,張黎明敬業、創業、樂業,始終紮根電力搶修一線,巡線8萬多公里,繪製線路地圖1500多張,完成故障搶修、倒閘操作等作業近2萬次,從未發生安全事故,從未收到服務投訴。
30年來,他立足本崗搞創新,個人獲24項國家專利,帶領團隊為公司實現技術革新200多項,110余項成果獲國家專利,累計産生直接經濟效益近10億元,是天津市電力系統唯一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一線工人。
30年來,他把社會責任扛在肩上,帶領工友開展黨員學雷鋒志願服務,個人義務奉獻1萬多小時,使“張黎明”成為一塊響噹噹的招牌。
紮根一線爭做“英雄”
1987年,年僅18歲的張黎明從天津電校畢業,分配至原塘沽供電局線路高壓運行班。那時,挖坑、立桿、架線全憑人力,工作十分艱苦。而張黎明所在的“紅旗班組”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那就是誰有技術特長、急難險重誰衝的上去,誰就是“英雄”,這深深影響著張黎明,也堅定了他紮根一線的決心。
1998年,作為唯一的技術工人,張黎明被破格評為專責工程師,負責塘沽地區供電線路的管理。但不願安逸的張黎明卻主動請纓重回一線,從此,便再沒離開。
這些年來,張黎明養成了一個習慣,那就是喜歡下班後騎車走街串巷,了解線路運行情況。遇到線路切改、沿線環境變化他就隨手畫下來,工作30年來,他已親手繪製線路圖1500余張。經繪圖,鐵塔在什麼位置、周邊什麼環境都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腦海裏,而且其所轄線路的參數指標、變化狀況、沿線環境及用戶特點等情況,他都了然于胸,被同事稱為搶修“活地圖”。
日積月累的一線經驗讓張黎明練就了故障診斷的一手絕活,他可以根據停電範圍、天氣情況和線路健康狀況“望聞問切”、抽絲剝繭,迅速準確地判斷出故障成因和點位,為及時恢復送電贏得寶貴時間。
2015年7月,天津自貿試驗區最大的商業綜合體寶龍大廈出現電路跳閘停電事故。張黎明和隊員們趕到現場後發現,以往的合閘送電方法不起作用。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張黎明忽然想起幾年前與開關箱生産商探討業務時,“解剖”開關箱時的情景。“或許是箱體裏軸承桿與簧勾連接部分生銹了。”張黎明大膽地往箱體中噴入鬆動液,用扳手活動軸承開關,再次合上開關,“來電了!”現場一片歡呼。
不斷創新成就藍領“創客”
30年紮根一線、30年學習積累,給張黎明和他的團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讓他們在創新創造的道路上高歌前行。
國網天津濱海公司“張黎明創新工作室”裏,有一間擺滿各種儀器設備的實驗室,專門提供給隊員們做實驗、搞發明。設備選配、材料購置、創新立項、經費申請、專家指導……100多項發明從這裡孵化,其中20多項填補電力行業空白,累計創造近10億元的經濟價值。
“以不息為體,以日新為道”。張黎明常年隨身攜帶螺絲刀、小剪刀,一有創意點子就著手進行試驗、改進,有時自己站在塔桿下一遍遍嘗試。看似枯燥乏味、簡單重復的試驗,張黎明卻能從中找到“入境”的快樂,很多得意之作應運而生。
“可摘取式低壓刀閘”就是其中一例。社區用電超負荷或遇到暴雨雷電天氣,線路變壓器就容易發生保險片短路燒燬故障,以前,需要作業人員爬到電線桿上帶電更換保險片,正常時間是45分鐘。為節省檢修時間,張黎明帶領大家發明了一種一體式絕緣拉桿,利用物理學重力跌落原理巧妙地將刀閘設計成可摘取式,讓搶修員不用爬電線桿,在地面就能摘取更換,修復時間縮短至8分鐘,既安全又省時。現在,這項發明已經推廣到全市,僅這一項就實現年創造經濟效益300多萬元。
真心奉獻獲稱“光明使者”
2007年,和著電力行業開展“電力心連心”工程的春風,以隊長張黎明名字命名的“濱海黎明共産黨員服務隊”成立了。服務隊成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挂起“黎明出發、點亮萬家”的牌子。張黎明説,“這不僅僅是承諾,更是一種鞭策,時刻提醒自己和隊員們的職責所在。”
十年間,他們走進社區保民生,推行社區經理服務制,開展“節能互助,照亮鄰里”等服務項目;走進石化企業和“大火箭”基地,安全檢查保供電;走進鄉村,推行節約用電小竅門,增加電力設備讓農村告別低電壓;走進校園,向孩子們宣傳安全用電常識;走進醫院,檢修線路保安全……
在服務隊聯絡的社區裏,提起張黎明的名字,沒有不豎大拇指的。居委會把張黎明當成社區的“電管家”,社區孤老戶則一直親切地叫他“張書記”,因為在他們心裏,張黎明和他的團隊是代表黨和政府,為他們送溫暖的“光明使者”。
有黎明的地方就有光明。張黎明和他的團隊像衛士一樣,用奉獻的行動一直默默守護著萬家燈火。他們用點滴奉獻,踐行著“客戶所需、黨員所及,讓黨旗飄揚、讓百姓滿意、讓愛心傳遞”的鄭重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