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扎藝人白愛花:巧手扎出精彩世界

紙扎作為獨具中國特色的民間文化,傳承至今已有千餘年。在代代相傳中,紙扎藝術融匯吸收了多種文化形式,呈現出了厚重的人文力量。

紙扎藝人白愛花是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榆中紙扎的傳承人,她從父親白如荷手中傳承來的紙扎技藝帶給了觀燈者太多的美好回憶。一筆蛾眉勾出笑,一張小嘴剪出神,每個人物的出神入化都在白愛花的一描一剪之間。

説到白家與紙扎藝術的結緣,要將時光回溯到1939年。那年,榆中縣馬坡鄉白堡村年僅16歲的白如荷來到阿幹鎮,拜在一位遠近聞名的石畫匠名下當學徒。説起這位石畫匠,白家後人的心裏總是充滿崇拜和敬仰。據説,石畫匠祖上就是扎花燈圖彩繪的,石家之所以能在蘭州闖出名聲,就是因為給肅王府扎花燈受到過褒獎,之後很多年肅王府的花燈都有石家的貢獻。這門手藝經石家人一代代積累傳承下來,傳到白如荷師傅一代已是爐火純青。

白如荷當時拜在石畫匠門下,雖然只是個小小學徒,但因勤奮好學又天賦異稟,隨後在眾多學徒中逐漸脫穎而出,深得石畫匠喜愛。外加石畫匠家人丁單薄,老人最終選擇將紙扎手藝毫無保留地傳給了白如荷。而白愛花是白如荷最小的女兒,她説,當初父親傳授得相當嚴格,一點點兒的不合格都要推倒重來。如今,作為非遺傳承人的白愛花已完全繼承了父親在這方面的才藝和智慧。

雖然,現代花燈巨大燈組的出現讓一些小燈會不再有昔日光澤,但傳統匠人的匠心自有其獨到之處。就拿人物的扎制來説,描眉畫眼只是紙扎作品的點睛之筆,其中出彩的門道還有很多。在白愛花的操作臺上,上好的毛竹被整齊加工,長、寬、厚度都有嚴格要求,即使小小的竹節也被細細打磨,就怕扎制的過程中有突出會影響美觀。和現代的紙質花燈相比,傳統花燈的顏料可謂上乘,石青、石綠、硃砂等礦物質經細細研磨後才能當作顏料,即使放在外邊風吹日曬也不會輕易掉色。

時至今日,讓白愛花感到最風光的是1992年的榆中縣元宵燈展。在那次展覽中,她和父親的扎製作品喜獲大獎,栩栩如生的造型吸引了眾多觀眾,兩隻手工扎制的小羊竟以假亂真引來了真羊。

白愛花説,雖然現代文明會給傳統工匠帶來衝擊,但泛黃的畫稿永遠都不會辜負愛它的匠人,匠人一輩輩積攢的手稿就是一部民俗通史,值得永久珍藏。對於如何在傳承中讓紙扎技藝煥發新活力,白愛花表示,傳承首先應該有嚴肅的技藝相傳,不應該一味地為了討好而去改變工藝流程,這樣可能所謂的傳承也就不存在了。不過傳承中也應該大膽創新,這些到我兒子這輩人手中可以迸發更好的創新火花。對於我來説完整保留祖輩留下的技藝就是對非遺最好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