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文鳳:“魚皮衣”傳人
灰白鱗紋宛若水墨畫,軟糯材質堪比天鵝絨,圖騰紋飾暗藏著遠古訊息,立體裁剪巧合了現代審美……這就是出自赫哲人之手的魚皮衣。如此妙物,竟險些消亡。這是怎麼回事呢?故事還得從商周時期説起……
赫哲人自商周起就世代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裏江流域,與世隔絕,田漁而食,因衣其皮,自給自足。樹葉、草稈、羽毛、獸皮都曾是古代先民的衣料,魚皮則是老天爺專門給赫哲人的恩賜。清道光年間,傳教士布魯尼埃曾來到這個“魚皮部落”,族人們的裝束讓他大開眼界,用魚皮做的服飾不僅很結實,而且穿著魚皮靴趟過溪流或踏雪而行,就像走在幹地上一樣,能夠抵擋寒氣和潮濕。
可自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後,族人紛紛改行務農或經商,漁獵生活漸漸褪色成了模糊的概念。大夥兒都開始買棉布做衣服,又省事又時髦。而魚皮衣工序複雜、製作費力慢慢的自然就沒人做了,也沒人穿了。
幸運的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政府在保護性發掘各地的民間文化時重新發現了赫哲族的魚皮文化。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尤文鳳,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的傳承人。她從15歲起隨母親尤翠玉學習魚皮製品工藝。據尤文鳳説,製作魚皮衣首先要挑選大魚,最小的也得七八斤,幾十條魚的魚皮才能做成一套。以前赫哲族人製作魚皮衣所用的魚,都是靠出江打漁得來,尤文鳳回憶起小時候“棒打狍子瓢舀魚”的情景,她説那時候江裏的魚多,現吃現打也比去市場買著方便。而現在的松花江上,已經很難看到打漁人的船隻,雖然現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裝有柴油發動機的機動船,可以到更遠的水域去捕魚,但依然無法打到更多的魚,打漁的收入還不夠買柴油的錢,所以打漁的人家已是越來越少。
而靠買魚製作魚皮衣的話,成本非常昂貴,一件衣服的成本就在3000多元人民幣,尤文鳳一般都是接了訂單才在家裏做。赫哲人最早沒有棉花,所有的製衣原料都來自於捕獵中可以得到的物品,但現在用於縫製魚皮衣的已經改為棉線了。她取出一小塊膠棒介紹説,這是用鰉魚鰾熬成的鰾膠,粘合力十分強勁,用來粘貼袖口和衣襟上的紋飾。但由於鰉魚現在已難得一見了,這種傳統粘合物也就要消失了,自己手中的這一小塊鰾膠已是最後一塊了,捨不得用……
隨著越來越多的遊客把赫哲族的魚皮製品帶往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知道並喜愛上這些手工藝品,尤文鳳就利用村裏閒置的房子開辦了赫哲族魚皮文化展示廳,讓更多的人能了解赫哲族的傳統文化。她還擔當起這裡的解説員,客人來參觀時,她會用赫哲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為客人介紹。尤文鳳的解説很的特點,有時候她會邊説邊唱,這是赫哲族特有的一種説唱文學“伊瑪堪”,赫哲族沒有文字,所有的歷史都是用這種口傳的敘事長詩形式記錄,一代一代通過説唱藝人保存下來。現在會説赫哲話的老人越來越少了,能傳唱祖先歌曲的人就更少了,尤文鳳就是這少數人之一。
尤文鳳的生活很充實,她除了要教三個兒媳和孫女學做魚皮衣以外,還在教村裏的年輕人學唱赫哲族語言的民歌,她要先把漢字的歌詞翻譯成赫哲語,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教給年輕人,好在現在科技發達了年輕人可以先錄下歌謠,通過錄音學習。這也是一種讓赫哲族古老文化傳承的方式。
現在,尤文鳳還參加了村裏的歌舞隊,天天和一群年輕人一起唱歌跳舞。對於這個只有4000多人的民族來説,無論從服飾、語言、建築還是生活方式上,赫哲族的標識幾乎不可辨認了。本民族的語言,歌舞,服飾,帶有赫哲族傳統烙印的都是這些赫哲人努力想要保留的對象。這些歌舞排練完畢後,演員們會穿著魚皮衣在文化村中表演給遊客觀看,告訴來到街津口的每一個人,這裡曾是一個魚皮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