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傳承人林輝:開創琺瑯工藝新時代
在中華民族浩瀚璀璨的傳統文化和工藝花苑中,琺瑯工藝無疑是別具風姿的一支瑰寶。幾千年來,無數的工藝大師們在前人的基礎上,繼承傳統,再加以開拓創新,讓琺瑯工藝薪火相傳並不斷發揚光大。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是一種將各種顏色的琺瑯附在銅胎或是青銅胎上,燒制而成的瑰麗多彩的工藝美術品,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元朝。其製造技藝與藝術創造理念受到中華文化的極大影響,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銅鑄胎琺瑯器。
林輝,1959年生於福建莆田江口,銅鑄胎掐絲琺瑯工藝的第五代傳人。林輝從小就鍾情于琺瑯工藝,在祖輩的言傳身教中,更是將這一傳統工藝繼承並傳揚海內外,並被世界景泰藍大王陳玉書主席授予“福建景泰藍大王”的稱號。上世紀70年代,這門宮廷技藝迎來“寒冬”,因為工序多,售價高,市面上乏人問津。祖傳手藝到了不能養家糊口絕境,父親一度拒絕林輝接班。“可能是一種緣分,我從小喜歡做手工活,對景泰藍情有獨鍾。”林輝説,父親不肯教,他只能悄悄學。
繼承了父親手藝的林輝,卻迫於生存,開始製作補鞋機販賣,“一個月能賺200多塊錢,當時國家幹部的工資也不過30多塊呢。”時過境遷,林輝仍流露著匠人的神氣。林家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但空暇時,林輝仍敲敲打打,做一些景泰藍工藝品自己把玩,他説,“這是不能斷的根。”
他對充滿離奇而曲折的琺瑯工藝傳承歷史有著比較深刻的認識。在20多歲之時,他就下定決心,要把祖上代代相傳的琺瑯工藝發揚光大。2000年後,林輝遠赴西班牙經商,把敲敲打打的愛好帶到了異鄉。缺乏材料,林輝就動手做專門燒制景泰藍的電爐,點藍所需的礦石顏料,就拜託返鄉的親友捎來。在這般“艱難”條件下誕生的景泰藍工藝品,卻意外大受西班牙人和海外華人的喜愛,門庭若市,表示要購買收藏。林輝窺見了漸漸復蘇的景泰藍工藝品的市場,老技藝迎來新生機。
2012年,近50歲的林輝回國辦廠,專門製作景泰藍工藝品。林輝發現,在莆田已經難覓景泰藍匠人,他不得不北上請人幫忙,而在莆田景泰藍獨有的工序上,外地工匠不會,他又必須親自“上陣”,老驥伏櫪,一陣唏噓。經過多年的努力拼搏,他創辦了“萬物寶藝術品有限公司”,開啟了一段對琺瑯工藝繼承、研究和創新的歷程。
莆田的銅鑄胎掐絲琺瑯工藝,既完美結合了莆田出色的雕刻和鑄銅工藝,也保留了原始的明代景泰藍製作工藝,但現在仍和其他傳統手工藝一樣,面臨後繼乏人的尷尬局面。銅鑄胎掐絲琺瑯工藝已列入莆田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目前正在申報省級非遺。下一階段,林輝計劃在莆田開設一個景泰藍展覽館,作為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窗口。他希望讓更多的人認識、了解莆田景泰藍。
無論古今,精美的景泰藍必須是色彩潤澤鮮明,胎骨厚重堅實,掐絲整齊勻稱以及鍍金燦爛光亮。林輝也想另辟蹊徑。除了保持和莆田學院及莆田工藝美術學院的合作,他還考慮引入年輕人的創意,嘗試將景泰藍工藝用在傢具、手錶、皮帶等日用品上,兼具美觀和實用。但製作繁瑣,動輒上萬的景泰藍工藝品,如何實現“日用品”化,是擺在林輝面前的頭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