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初秋的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文坡村,漫山金黃,稻香襲人。村黨支部書記粟田梅(見圖),正和姑娘們趕織一組創意侗錦。作為黨的十九大代表,她要把侗族人民的中國夢織成錦緞,帶到北京。
織錦是侗族的傳統技藝,侗錦入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然而,由於工藝複雜、用途有限,加之年輕人外出務工,千年侗錦走到了失傳邊緣。12歲就隨母親研習侗錦的粟田梅,看在眼裏,急在心上。上世紀90年代起,粟田梅便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搶救、挖掘、保護和傳承侗錦織藝中。
2009年,粟田梅被列為侗錦織藝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在政府支持下,她拿出多年積蓄,在牙屯堡鎮創辦“通道雄關侗錦坊”,培訓了2000多名織錦愛好者,還幫助村民開辦起家庭侗錦編織坊。
粟田梅遍訪老藝人,突破傳統織造方法,從橫向編織一種圖案,發展到橫向和縱向互相交織。為拓寬銷路,粟田梅與湖南大學合作,在侗錦中創造性地加入亞麻、純棉等時尚元素,設計出箱包、床單等日常用品,很快就暢銷市場。文坡村人均純收入也由2011年的500多元增加到2016年的3500元。
2011年,粟田梅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上任後,粟田梅看到村裏道路泥濘、河水渾濁,決定從基礎設施入手,整治村容村貌。然而,僅硬化通村公路,資金缺口就達8萬多元。
“再難也得幹!”粟田梅天剛亮就叫上黨員幹部,到工地上拉板車、搬水泥、拌砂漿、鋪路面。在她的帶動下,100多名村民紛紛來到工地,義務投工投勞。經過半個多月苦幹,一條鋪有侗錦圖案的村道終於完工。
可寬闊的水泥路旁,卻飄來了陣陣刺鼻的味道。原來,村民們私佔公地,在村頭村尾搭建了100多個廁所、豬圈、牛欄。為此,粟田梅清晨走村入戶,傍晚找村民談話。在她的勸解下,全村100多個牛欄豬圈全部改造,還種上了桂花、杜鵑。
六年來,粟田梅四處奔波,爭取資金為村裏置辦了一項項“家業”:架設10多公里長的水管,給村民送去了清潔的飲用水;鋪設了500多米的青石板路面,讓村民出門腳不沾泥……
“要説心願,就想村裏不再有窮人。”眼下,粟田梅還在開發侗鄉旅遊,帶領鄉親們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