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砥礪奮進的五年】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

中國新聞來源:浙江在線 2017年08月23日 20:4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核心提示: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一個坐落于錢江源國家公園最北端的平凡小山村,在4年時間裏走上了村民人均年收入翻兩番、鄉村旅遊風生水起的復興之路。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片水,龍門人在變與不變中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化考察時所説的“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已在全村人的共同努力下成為現實。

  浙江在線8月22日訊 (浙江在線記者 毛廣繪 見習記者 祝旖波 縣委報道組 吳莉莉)月隱西山後,星落百林中。

  錢江源頭,浙皖交界處,龍門村開啟新的一天。早起的村民,有的在磨豆腐,有的在山溪邊練太極拳,留宿在村裏的遊客也出門騎車鍛鍊,電瓶車載著生活用品來到民宿門口……靜謐的山村透出勃勃生機。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400多年前,龍門村人的祖先來到這個深山塢,狩獵種糧,建設夢想中的家園。除了辛勤勞作,他們只能禱告錢塘龍太子,布雲施雨,造福百姓。

  如今的龍門村,村集體年收入超過6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2年的4115元增長到2016年的1.6萬元,在發展鄉村旅遊、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變與不變中,龍門村踏上了鄉村復興路。

  不變的是鄉愁

  變的是村民的獲得感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夕陽西下,只有三兩老人在家。這是龍門村幾年前的寫照。

  村集體經濟只有7.5萬元的公益林補助款,村民人均收入排名全縣倒數第五,全村1006人,有400余人外出打工……和當時各地的許多村莊一樣,那時的龍門村也是一個行將消失的“空心村”。

  “回來開飯店吧。”2013年春節,村民汪金女從杭州回家過年,村支書汪德剛上門就提開農家樂的事。

  汪金女夫妻和兒子兒媳一家四人在杭州打工,一年收入20多萬元。她以為汪德剛開玩笑呢,沒往心裏去。

  “村裏環境整治得很好了,你家這麼大房子空在那裏,不開飯店可惜了。”不久,汪德剛又上門做工作。汪金女仍舊不以為然。雖説家鄉山清水秀空氣好,但是大家都喜歡到大城市去,誰會跑到這深山塢裏呢?那時候,全村人都和汪金女有一樣的想法。

  只要汪金女回家,汪德剛就上門勸她開飯店。架不住村支書的熱情,一家人合議了一下,決定讓汪金女留在家裏試一下。

  一年後,汪金女的老伴回家幫忙。兩年後,兒子兒媳也都從城裏回來了。

  不僅如此,一家人還把擱置多年的手工磨豆腐手藝重又拾了起來,開了個手工磨豆腐的體驗作坊。“磨豆腐一年就能賺兩萬元。”清晨,遊客們圍觀手工磨豆腐,兒子余錫田絲毫不避諱自己的收入。

  “原來城裏人都喜歡來這裡看山水,分享鄉愁。”村裏人漸漸明白了:深山塢裏也有機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此時,正值開化建設國家公園,發展全域旅遊。龍門村將環境衛生這項工作列入村規民約,要求垃圾從源頭分類減量處理;全村所有的生活污水納管進入終端處理,護河禁漁;恢復“溪環玉帶”“龍潭虛澤”等龍門古八景,傳承殺年豬等民俗文化;在保持原有山區村落自然佈局的基礎上,龍門村還對全村房屋進行外立面改造,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明清徽派建築風格和具有濃郁山區特色的優美村落。

  如今,龍門村平均每天接待遊客300人次左右,老人們都説:“一輩子看到的人沒有一年看到的多。”

  閒暇時分,泡一杯龍頂茶,抽一口旱煙,看雲起雲落,聽嘩嘩的流水聲和鳥兒的鳴叫。龍門村人發現,真正愜意的生活,其實就在身邊。

  不變的是那山那水

  變的是內在的運營模式

  九山半水半分田。山是好山,水是好水。

  狩獵、種糧、砍樹……過去,龍門村人靠山吃山,但還是覺得外面的世界更精彩,紛紛逃離大山,外出打工。

  15年前,20歲的余昌山走出龍門,輾轉溫嶺、玉環等地,從學徒一直做到酒店管理層,在開化縣城買了房子。去年,余昌山辭掉酒店的工作,回到龍門,租下親戚的房子辦起農家樂。是什麼吸引他回來?“家鄉在變,我要用我在外面學到的東西讓家鄉變得更好。”余昌山回答。

  山還是那座山,梁還是那道梁,一切看起來並沒有太大變化。但只有龍門村人知道,全村的發展理念以及內在的運營發展模式早已發生改變。

  如今,村裏的農家樂全部以“龍門客棧”作為品牌,以開辦時間為序進行編號。龍門村專門成立九溪龍門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統一分配客源、統一價格標準、統一採購設施、統一服務質量、統一接待禮儀,定期開展禮儀接待等培訓,要求家家戶戶做到庭院美如畫、經營有誠信、食材健康又價廉、産品有特色、待客如父母、處事講鄉風文明。

  隨後,村裏又啟動“戶結戶共致富”模式,即一個農家樂或民宿最少結對3家種養農戶。龍門村總共232戶,全村53家民宿經營戶與村內的179家農戶全部結對,由農戶為民宿經營戶提供高山蔬菜、土雞、清水魚、筍幹、菜幹、豆腐、野葛粉、野蜂蜜等40余種農副産品,併為他們提供就業崗位。

  對於農戶提供的農副産品,農戶送多少,農家樂業主包銷多少,價格是市場零售價,新鮮原料如銷售不完可製成菜幹,再由旅遊公司通過電商平臺進行銷售。

  龍門村今年建設的隱龍谷景區滑道項目,則採用了股份制的方式,村資源佔10%股份,村集體投10%的股份,村民自願入股佔39%的股份,其他民企投41%的股份,到年底的時候進行分紅。

  68歲的余思文是村裏的保潔員,每個月有900元的工資。他又是余昌山的結對戶,山上種的黃瓜、辣椒、茄子、玉米等農産品,吃不掉就賣給余昌山,一年下來也有三四千元的收入。“空閒時還可撿點青螄,每斤能賣25元。”老人咧嘴笑了。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期望,就這樣在龍門村變成現實。

  每天下午3時左右,村民汪配來夫婦都會在微信農家樂經營群裏問一下:明天誰要氣糕?要多少?“賣氣糕一天可賺200多元,比在外打工好多了。”汪配來説,他們是去年才回到村裏的。

  余昌山的哥哥余昌源回到村裏後做起農村淘寶,把外面的日用品運進來,把村裏的農産品賣出去,開啟了村民和外界交流的又一條通道。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又過得上大城市的現代生活。現在的龍門村,已經吸引了150多人回鄉創業。“在我的影響下,肯定會有更多年輕人回家發展。”余昌山很自信。

  不變的是幹部的好作風

  變的是全村人的精氣神

  行走在龍門村,時常會碰到村民微笑著打招呼,分享他們幸福的生活,末了,不忘加一句:都是黨的政策好、幹部好!

  4年前的那次村民大會,大家記憶猶新。村支書汪德剛信心滿滿:縣裏有扶持政策,請大家踴躍報名開農家樂。

  沒人響應。那時,整個村莊都出奇地靜。

  走訪農戶,了解到村民的顧慮後,村兩委一合計,帶18戶農民到江西婺源等地考察。

  還是沒人報名。

  村辦公大樓裏,悶了半天后,大家的眼光齊刷刷投向當時的村主任余廣群。余廣群一陣緊張:“我蓋房子還欠著23萬元呢!”

  “我們沒有條件開飯店,你家有新樓房,你是村主任,就帶個頭吧。”

  看著大夥兒期盼的眼神,余廣群咬咬牙,&&報名開農家樂。這樣,龍門村第一批共9戶農民也跟著報了名。

  開農家樂得裝修,粗粗一算,少説也得5萬元一戶,9戶就是45萬元,可是這9戶人全都負債在身,錢從哪來?

  “我們開農家樂想裝修,大家都沒錢,你這裡能不能借錢?”鎮信用聯社主任辦公室裏,汪德剛開門見山。

  “借錢可以,但要找人擔保。”

  “那我能擔保幾戶?”

  “你是村支書,擔保兩戶沒問題。”

  “那好,我擔保兩戶,其他村幹部每人擔保一戶,怎麼樣?”

  “可以。”

  汪德剛馬上回到村裏,召開村兩委會議,村兩委幹部一致同意。

  農家樂開了,可是客人又在哪呢?

  龍門村兩委幹部又拎起揹包,闖蕩滬杭。一下火車,就盯著墻上的廣告牌,抄錄旅行社的電話號碼,然後兵分兩路,一家家旅行社敲門進去洽談……

  旅行合同就這樣一個個簽下,旅行團隊就這樣一個個進村。

  送走第一個團隊時,汪德剛拉著導遊,忐忑地問:遊客反映怎麼樣?答案讓人失望:菜太鹹、太辣,醬油太多,衛生不到位……

  村裏馬上組織培訓班,請禮儀老師來講課。

  鄉村休閒遊推開後,龍門村兩委幹部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都在這上面。村兩委幹部實行“值班班長制、首問責任制”,7名村兩委幹部及村文書、村出納分成7個班,每班一個班長和4個組員,以一週為一週期,處理每日大小村內事務,同時需持續跟進解決當日受理事宜。

  幹部&&,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也不甘示弱。龍門村黨支部實行“黨員鄰里陣地”,充分發揮無職黨員的作用,為全村的37名黨員和8名入黨積極分子劃分責任區,每位責任人不但要主動做好自家的衛生保潔,還要負責聯絡鄰里周邊農戶的“大局意識、鄰里和諧、環境衛生”等工作。

  當村民們都忙於接待一批批的遊客,龍門村兩委幹部又開始描繪他們的“龍門夢”:2020年創建國家級文明示範村,村集體年收入達到2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萬元,建成國家4A級旅遊景區,堅持“五水共治”,每天確保Ⅰ類水送出龍門。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