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灞長歌》以探索的角度縱觀陜西西安的浐灞流域,近年來在考古大發現的過程中,解讀西安八水中的(浐河與灞河)的歷史足跡,並以再現歷史、人文關懷、保護生態的態度,展示今天生活在浐灞流域的西安浐灞生態區人們對歷史的敬畏,同時也在用自己的雙手去復興千年前的榮耀與輝煌,突出浐灞流域的人們對人類生態文明的貢獻。
《浐灞長歌》以探索的角度縱觀陜西西安的浐灞流域,近年來在考古大發現的過程中,解讀西安八水中的(浐河與灞河)的歷史足跡,並以再現歷史,人文關懷,保護生態的態度,展示今天生活在浐灞流域的西安浐灞生態區人們對歷史的敬畏,同時也在用自己的雙手去復興千年前的榮耀與輝煌,突出浐灞流域的人們對人類生態文明的貢獻。
4500年前,在今天的灞河流域,出現了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他們燒制了歷史上第一塊磚,馴化了歷史上第一匹馬,發現並開採了歷史上最早的藍田玉。可是,延續了數百年後,這個燦爛的文明卻突然消失了,只留下一座恢弘的新街遺址。這個神秘而超前的文明從哪來,又去了哪……【詳細】
時至今日,灞河兩岸仍然會不時出現一些歷史遺跡,銘記著昔日的輝煌。這其中極具代表性的,就是發現于灞河之畔的唐代金鄉縣主墓。這些出土文物蘊藏著歷史的密碼,歷史學家從中發現了一個又一個印證著大唐盛世的蛛絲馬跡……【詳細】
浐灞兩河不僅孕育了早期的中華文明,還以其特殊的功用支撐了中國歷史上最瑰麗雄壯的大漢王朝。在很長時間裏,匈奴一直威脅著帝國的安全,為了擊敗匈奴,漢武帝以浐灞兩河的水道向前線輸送糧草物資,對於取得戰爭的勝利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之後定都西安的許多王朝……【詳細】
這是一個與熊貓有關的故事,也是一個與環境有關的故事。水土流失、支離破碎、乾旱少雨,這是今天的人們對黃土高原的基本印象。而在兩千多年前,這裡氣候濕潤,植被繁茂,松竹如海,棲息著無數珍禽異獸,其中就包括秦嶺大熊貓。在漢文帝時期,一隻生活在浐灞兩河中下游的大熊貓被人捉住,送進了面積廣闊的皇家宮苑。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十分喜歡它。在她去世後,大熊貓和許多其他動物,被埋入她的叢葬坑中,直到今天被人們發現……【詳細】
有河就有橋,在浐灞流域,最富盛名的橋就是灞橋。但是,這座古灞橋卻在歲月的沖刷和朝代的更替中,淹沒在歷史的洪流裏。然而它並不曾真正消失,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的二十年間,古灞橋的身影在考古學家的視野中若隱若現,最終,當人們挖開泥沙,沉睡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幾十座古灞橋的橋墩重現世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