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首播 |
|
重播 |
|
資料整理:南方周末記者 汪韜 (何籽 /製圖)
這是一份統計時長20年的全國鉛排放清單。“我們的研究並不是國內第一次,但這麼系統的、系列的、全面的測算以前還未見有報道過。”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程紅光説。
他是“1990-2009年中國大氣鉛排放估算”研究的負責人,另外來自北京師範大學和環保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的四位學者也參與了研究。該研究結果將於2012年12月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Atmospheric Environment(大氣環境)》上。
我國是全球鉛生産和使用最多的國家,近幾年頻發的血鉛事件已使公眾“談鉛色變”。“鉛污染可能對人體産生多方面的影響,尤其是6歲以下的兒童。”程紅光説。這項研究分析了近20年鉛排放在時間、空間上的變化特徵,以及各類排放源對總量的影響,試圖揭示出鉛污染的重點區域,最終評估健康風險。
而令程紅光擔憂的是,我國針對鉛污染的健康管理問題重重。“目前我國的監測主要是針對環境,不是針對環境健康風險。對人體健康損害比較大的污染物,目前還沒有完善的環境健康評價和環境健康風險管理措施。”
南方周末:1990-2009年鉛的總排放量約是20萬噸,這是一個怎樣的概念?
程紅光:放在全國範圍來看,20萬噸並不是特別大的量。但是由於我國鉛污染的分佈不均勻,局部地區可能鉛累積比較多,影響相對比較嚴重。
全國鉛排放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像河北、山東、江蘇一帶,一方面生活燃煤、工業用煤、機動車輛燃油排放量比較多,另一方面,這些地區燃煤電廠和電子拆解等涉鉛企業比較發達,也會導致鉛排放增加。其次是西部地區,特別是西南部,主要是因為礦産資源採冶比較集中。
單純從這個數據本身並不能説明我國鉛排放量在全球所佔的地位,但是中國鉛的生産和使用確實是全球最多的國家,因此鉛排放量在全球肯定是靠前的。
南方周末:1990-2009年間,全國鉛排放量和排放源上都發生很多變化,引起這些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程紅光:最主要的原因是汽油使用上的變化。2000年以前,由汽油消費産生的鉛排放量很大,2000年使用無鉛汽油後,2001年機動車汽油燃燒鉛排放量比2000年下降了97%,總排放量比2000年下降了81%。另外,近幾年由於産能過剩,再加上逐步控制,使得燃煤電廠、煉鋼企業的鉛排放量也有所降低。
雖然總量和2000年以前相比有所降低,但從涉鉛生産企業來看,其實鉛排放還是在增加。比如冶煉、鉛酸蓄電池、電子拆解等領域,鉛排放量仍然是呈上升趨勢。目前,這些企業的鉛排放可能對周邊居民産生較高的健康威脅。
南方周末:目前頻發的血鉛事件,是否與鉛排放的控制不力有關?
程紅光:引發每個血鉛案例的原因都不一樣,但鉛污染肯定是最重要的途徑。很多鉛污染事件發生,是由於城市規劃不合理,特別鉛鋅蓄電池等企業的佈局。這些企業要有衞生防護距離,比如幾百米範圍內不能建居民區。但是往往這周圍還是住人了。另外,企業管理不善,主要是一些在國家監管範圍之外的中小企業不遵守相關的排放標準,導致周圍居民遭殃。
鉛鋅冶煉過程中會産生廢氣、廢水、廢渣,這些都會對周圍環境造成影響,包括空氣、土壤、水,然後會直接影響到作物。污染後的作物會含有超標的重金屬,人食用後,時間長了也可能會産生健康問題。另外,大氣中的鉛也可能通過呼吸途徑影響身體健康。
南方周末:我國目前對鉛的健康風險監控存在什麼問題?
程紅光:我國制定了《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對於嚴格遵守相關標準的企業來説,這是有效的約束措施,相關部門也會進行重點監測。
但是在我國,環境監測和健康管理是“兩張皮”。鉛污染監管需要環保部門和衞生部門密切合作,而我國這兩個部門的工作有時缺乏有效協調。儘管,環保部門有定期監測,對企業也有定期排污申報的要求,但環保監測出的數據並沒有直接和衞生部門進行溝通,很多有效的監測並沒有得到及時的重視。因此,單純從鉛排放量的角度去做監測,而不把排放情況和人體健康聯絡起來,限制了監控的效果。
南方周末:節能減排措施對鉛排放會起到多大的作用?
程紅光:我國在節能減排方面的力度比較大,但是在控制環境健康風險方面卻很難給以很高的評價。因為,節能減排並不主要針對我們所關心的鉛等重金屬污染,這也是公眾對國家環境保護工作比較詬病的地方。所監測的各項指標和我們切身感受的環境問題離得比較遠,檢了半天,也不知道我們喝的水是不是安全的;花了很多錢,也不能確保我們的空氣是健康清潔的。這些年,儘管環保做了很大的投入,但老百姓對此卻仍然不滿。
南方周末:你覺得應開展哪些控制鉛污染的工作?
程紅光:首先,加強監管,從源頭上來控制。特別是一些中小企業,環保措施一定要做到位,排放一定要達標,環評要嚴格把關,比如在衞生防護範圍之內是不能安排居民居住的。開採過程中,要綜合環境健康因素,使我們的環境管理由質量管理向風險管理階段發展。
其次,加強環境健康預警意識。政府往往頭痛醫頭,沒有環境健康預警的意識,在預警方面,從設備到人員都是非常缺乏的。
第三,進行招商引資、産業佈局,要考慮到環境健康風險。有些礦儘量不要開採,能少開採就少開採。
第四,政府還要加強宣傳,增強公眾自身的防範意識。
(北京師範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生李倩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