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秋,七月節。 立字解見春。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我國古代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立秋之後天氣依然很熱,仍有一“伏”,“秋老虎”依然存在。因此仍舊要注意防暑。但是,大自然還是有了變化。出現了中午熱、早晚涼的“尜尜天”,而且“一場秋雨一場涼,十場秋雨就結霜。”

立秋 · 節氣飲食

      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核桃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秋季出現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氣候,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這類食品有銀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補益作用。

      立秋以後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併為越冬做準備。秋季氣候乾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氣中濕度小,皮膚容易乾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 潤燥首選蓮藕
    蓮藕的食用方法“生熟兩相宜”。作為水果生吃的,味道甘甜、清涼入肺;和糯米、蜂蜜一起蒸。
  • 補肺首選杏仁
    杏仁最好與薏米按1:5的比例一起熬粥,溫熱時喝;和豬肺一起燉湯,也有滋養緩和之效。
  • 養陰首選蜂蜜
    蜂蜜可以直接調入溫水中飲用,也可以與鮮榨的果汁混合。將雪梨挖去核,倒入蜂蜜封蓋蒸熟。
  • 多酸首選葡萄
    葡萄最好整顆吃。葡萄也可以和酒釀、糖桂花等一起熬製酒釀葡萄羹;煮甜粥的時候放一些也不錯。
  • 百合杏仁赤豆粥(清肺火)
    百合10克,杏仁6克,赤小豆60克,白糖少許。將赤小豆與粳米一起加水大火煮沸,半熟時加入百合、杏仁、白糖,以文火同煮至熱即成。適用於肺陰虛,虛火旺盛,素有口乾、口苦者。
  • 枇杷梨皮川貝飲(潤肺止咳)
    枇杷葉15克,鮮梨皮15克,川貝10克。以水煎煮取汁去渣代茶飲。適用於肺熱,口乾咳嗽者。
  • 黃芪山藥粥(補肺氣)
    黃芪30克,山藥30克,粳米50克。先用水煮黃芪取汁去渣,再用汁煮山藥、粳米做粥,晨起空腹食用。適用於肺氣虛,容易感冒者。
  • 生地粥(滋陰益胃)
    生地黃25克,大米75克,白糖少許。生地黃鮮品加適量清水煮沸兩次,藥液合併後濃縮至100毫升,備用。將大米洗凈煮成白粥,趁熱加入生地汁,攪勻加白糖調味。滋陰益胃,涼血生津。
立秋 · 民間習俗

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漢族傳統節日。流行于全國各地。農曆七月間(陽曆8月8日前後)過節。在周代,此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等到西郊迎秋,祭祀。漢代民間以立秋在朝在夜,占卜天氣涼熱,在“朝立秋、冷颼颼;夜立秋,熱到頭”之説。清侙,此日有秤人、吃西瓜、嘗新、祭祖等風俗。

多彩民族情:彝族立秋節

曬秋

  曬秋是一種典型的農俗現象,具有極強的地域特色。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於地勢複雜,村莊平地極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後及自家窗臺、屋頂架曬或挂曬農作物,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種傳統農俗現象。這種村民晾曬農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場景,逐步成了畫家、攝影家追逐創造的素材,並塑造出詩意般的“曬秋”稱呼。

江西婺源的篁嶺古村“曬秋”

  

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麼胃口,飯食清淡簡單,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在立秋這天各種各樣的肉,燉肉烤肉紅燒肉等等,“以肉貼膘”。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立秋這天吃西瓜據説可以不生秋痱子。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農人的啃秋在瓜棚裏,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綠瓤香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秋收互助

  秋忙開始,農村普遍有“秋收互助”的習俗,你幫我我幫你,三五成群去田間,搶收已經成熟的玉米。一料玉米要搬四次:頭茬、二茬、三茬、撈空茬。婦女、老人、十來歲的小孩,他們手提竹籠,一排接一排,一株接一株,挨著個兒去搬。頭茬先搬已經成熟了的玉米穗,未成熟的玉米穗,留下來二茬再去搬。二茬、三茬是用同樣的辦法去搬。最後撈空茬,把剩餘的玉米穗一齊搬回家中。看誰家的玉米成熟的早,先給誰家搬,既不違農時,又能顆粒歸倉。

秋田娛樂

  秋天農事雖忙,秋種秋收,忙得不亦樂乎!但忙中也有樂趣,常見一些青年人和十余歲的孩子,在包谷、穀子、糜子生長起來以後,特別是包谷長成一人高,初結穗兒的時候,田間里正是他們玩耍、做戲的場所。他們還上樹捉麻雀蛋,就地打兔子,能吃的野味很多,都可以在野地的鍋裏,燒制出來。有葷有素,百味俱全。他們還把打來的柿子,弄來的紅苕,放在土窯洞裏,溫燒一個時辰,就會變成香甜的柿子。這種秋田裏的樂趣,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立秋 · 詩詞賞析

《山居秋暝》唐·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立秋前一日覽鏡》唐·李益

萬事銷身外,
生涯在鏡中。
惟將兩鬢雪,
明日對秋風。

《秋詞》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行》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于二月花。

《立秋》宋·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聲無覓處,
滿階梧桐月明中。

《立秋》左河水

一葉梧桐一報秋,
稻花田裏話豐收。
雖非盛夏還伏虎,
更有寒蟬唱不休。

《立秋日登樂遊園》唐·白居易

獨行獨語曲江頭,
回馬遲遲上樂遊。
蕭颯涼風與衰鬢,
誰教計會一時秋?

《初秋》唐·孟浩然

不覺初秋夜漸長,
清風習習重淒涼。
炎炎暑退茅齋靜,
階下叢莎有露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