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人文歷史 | 人物 | 軍事 | 探索 | 時政 | 社會 | 其他
歷史秘聞 | 考古發現 | 皇陵 | 古跡 | 大清 | 慈禧 | 傳奇人物 | 軍政名人 | 武俠 | 將帥 | 二戰 | 戰爭 | 宇宙奧秘 | 地理風光 | 自然 | 災難 | 動物 | 科技 | 靈異未知 | 奇聞異事 | 揭秘 | UFO | 懸案 | 文物 | 航空航天 | 建築工程 | 抗日 | 文明 | 事件 | 外交 | 文體明星 | 社會名流 | 體育 | 女性 | 娛樂 | 青少 | 改革開放 | 文化藝術 | 農業 | 經濟 | 宗教 | 西藏 | 民族民俗 | 百姓故事 | 刑偵 | 慶典 | 經典紀錄片 | 毛澤東 | 周恩來 | 鄧小平 | 宮殿 | 民國 | 世博 | 幹屍 | 希特勒 | 古墓
央視特別節目 | BBC紀錄片 | 新影紀錄片 | 央視欄目 | 探索發現 | 美國歷史頻道 | CCTV9特別呈現 | CCTV9歷史傳奇 | 經典人文地理 | CCTV9發現之路 | 地理中國 | 可凡傾聽 | 音樂傳奇 | 軍事紀實 | 看見 | 深度國際 | 百戰經典 | 第10放映室 | 見證 | 這裡是北京 | 檔案 | 行者 | 百戰經典 | 經典傳奇 | 記憶 | 重訪 | 華人世界 | 走遍中國 | 老梁故事匯 | 真相 | 國寶檔案 | 綠色空間 | 人物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央視精品紀錄片 | CCTV-1 | CCTV-2 | CCTV-3 | CCTV-4 | CCTV-5 | CCTV-6 | CCTV-7 | CCTV-9 | CCTV-10 | CCTV-12 | CCTV-音樂 | CCTV-新聞
1949-1978 | 1979-1999 | 2000-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1942年,朱德(右三)、賀龍(右四)在八路軍359旅旅長兼政委王震(右二)陪同下,視察南泥灣。
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國民黨對抗日根據地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加上根據地連年遭受自然災害,根據地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
1939年2月,毛主席在陜甘寧邊區幹部生産動員大會上強調指出,要通過“自己動手”來克服經濟困難。為了克服困難,渡過難關,陜甘寧邊區和其他敵後抗日根據地先後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産運動。
總司令提出“開墾南泥灣政策”
1940年5月,朱德總司令從抗日前線回到延安後,除參與指導抗日戰爭外,還抽出時間指導邊區經濟建設。他在陜甘寧邊區內進行實地考察,並多次在講話中強調開展經濟建設對克服困難的重大意義。
1940年9月2日,朱德邀集董必武、徐特立、張鼎丞、王首道等到延安西川視察。在視察高橋鎮難民紡織廠時,朱德提出利用邊區資源,開展紡毛運動,以織毛呢、毛衣等來解決軍民穿衣問題。隨後他們在去南泥灣等地考察回來後,朱德又寫了《論發展邊區的經濟建設》、《參觀邊區工廠後對邊區工人的希望》等文,提出:(一)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使邊區財政經濟由半自給達到完全自給;(二)提高技術,發展經濟,鞏固邊區,供給戰爭和人民生活需要;(三)積極開發邊區資源,發展以紡織業和鹽業為中心的工業生産。
12月3日,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在延安生産動員大會上説:“朱總司令最近曾到我們邊區各地各工廠參觀後,貢獻給我們很多寶貴意見,對我們明年的生産建設是有很大作用的。”
在到南泥灣視察時,朱總司令看到南泥灣這塊地方可以實行“軍墾屯田政策”。回來後,他將考察情況向毛主席作了彙報,並提議由王震旅長率領359旅屯墾南泥灣。
為了打破國民黨對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封鎖,克服部隊供應困難,中央決定調359旅進駐南泥灣實行墾荒屯田。朱德對359旅旅長王震説:“部隊參加生産後,不僅可以休養民力,增進軍民關係,還可以使指戰員得到鍛鍊。延安南泥灣開發起來困難比較大,希望你們好好搞,要充分做好思想動員和組織準備工作,用大家勞動的雙手,建立起革命的家務。”他又説:“我考慮這塊地方給你們比較合適,勞動力少的單位是不易啃動的。”
南泥灣位於延安城東南45公里處。南泥灣墾區範圍包括延安、延長、甘泉、富縣、固臨等縣各一部分,方圓百里,溝壑縱橫,山巒重疊,三條大川組成一個“丫”字形,西邊叫南蟠龍川,南邊叫九龍泉川,東邊叫南陽府川,三川交匯處叫陽灣。
1941年春,中央決定,由王震旅長率359旅進駐南泥灣。其中有:717團、718團、719團、補充團、特務團、旅直屬團。
任務下達後,朱總司令率中共中央直屬財經處處長鄧潔、359旅718團政委左齊以及技術人員,先到南泥灣進行實地勘察,對南泥灣的開墾做了詳細的調查研究。他專門找當地的農民對南泥灣的山、水、林、路多次詢問。哪荒地多,哪土地肥,四時八節種啥好,以及各種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他都進行了詳細的了解。
1941年3月到1942年春,359旅部隊分四批,高唱著“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産建設保衛黨中央”的戰歌,浩浩蕩蕩開進南泥灣。
部隊初到這裡時,人煙稀少,樹木繁多,野獸出沒,荒草叢生,首先遇到的困難便是沒有房子住。為了不誤農時,抓緊時間開荒,戰士們先用砍來的樹枝搭起草棚,草棚漏風、漏雨、漏光,戰士們把它稱為“三漏”茅屋,之後又在開荒的同時,抽出一部分人員突擊打窯洞,解決了住的問題。
吃飯問題和生産問題所遇到的困難更多。沒有糧食,就由旅、團首長&&,冒著風雪嚴寒,到百里以外的延長等地去背糧;沒有燒的就打柴燒木炭;沒有菜吃,戰士們到山裏挖野菜,找榆樹皮,收野雞蛋,打野豬,下河摸魚;沒有生産工具,他們自己製造;沒有耕牛,就用人來拉犁……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許多人手上都打起血泡,他們不僅不叫苦,還掀起開荒競賽熱潮。他們唱著:
南泥灣好風光,紅紅的太陽照山崗。
革命戰士不叫苦,扛起镢頭去開荒。
生産自給反封鎖,氣死光頭賊老蔣。
在勞動競賽中涌現出不少勞動英雄:李顯旦一天開荒二畝半,教導營一排長劉順清開荒四畝多,補充團戰士尹光普一天開荒四畝二。據統計:1941年359旅共開荒地11200畝,收穫細糧1200石,收穫蔬菜164.8萬斤,打窯洞1000多孔,蓋房子600余間。在大搞農業生産的同時,還開展了手工業、運輸業、商業等服務行業的生産,為以後幾年的屯墾打下了基礎,南泥灣出現了荒山變良田的景象。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