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紀錄片檢索 更多
按類型檢索

人文歷史 | 人物 | 軍事 | 探索 | 時政 | 社會 | 其他

個性小分類

歷史秘聞 | 考古發現 | 皇陵 | 古跡 | 大清 | 慈禧 | 傳奇人物 | 軍政名人 | 武俠 | 將帥 | 二戰 | 戰爭 | 宇宙奧秘 | 地理風光 | 自然 | 災難 | 動物 | 科技 | 靈異未知 | 奇聞異事 | 揭秘 | UFO | 懸案 | 文物 | 航空航天 | 建築工程 | 抗日 | 文明 | 事件 | 外交 | 文體明星 | 社會名流 | 體育 | 女性 | 娛樂 | 青少 | 改革開放 | 文化藝術 | 農業 | 經濟 | 宗教 | 西藏 | 民族民俗 | 百姓故事 | 刑偵 | 慶典 | 經典紀錄片   | 毛澤東 | 周恩來 | 鄧小平 | 宮殿 | 民國 | 世博 | 幹屍 | 希特勒 | 古墓

按來源檢索

央視特別節目 | BBC紀錄片 | 新影紀錄片 | 央視欄目 | 探索發現 | 美國歷史頻道 | CCTV9特別呈現 | CCTV9歷史傳奇 | 經典人文地理 | CCTV9發現之路 | 地理中國 | 可凡傾聽 | 音樂傳奇 | 軍事紀實 | 看見 | 深度國際 | 百戰經典 | 第10放映室 | 見證 | 這裡是北京 | 檔案 | 行者 | 百戰經典 | 經典傳奇 | 記憶 | 重訪 | 華人世界 | 走遍中國 | 老梁故事匯 | 真相 | 國寶檔案 | 綠色空間 | 人物

按字母檢索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 O | P | Q | R | S | T | U | V | W | X | Y | Z

頻道紀錄片

央視精品紀錄片 | CCTV-1 | CCTV-2 | CCTV-3 | CCTV-4 | CCTV-5 | CCTV-6 | CCTV-7 | CCTV-9 | CCTV-10 | CCTV-12 | CCTV-音樂 | CCTV-新聞

按年份檢索

1949-1978 | 1979-1999 | 2000-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熱紀錄排行 更多

張同道説《外灘佚事》:《外灘》具備國際性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5日 10: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記者:您看到《外灘》的樣片,和您的想像中有什麼不同嗎?

張同道:很大程度上和我的想象差不多,之前我和周兵談過,包括用演員、大場面,會走的更遠。實際上周兵有成為這一時期紀錄片轉折人的潛力。在此之前,十幾年都是紀實,樹立這一體制的是劉效禮、吳文光,在欄目上是陳虻和劉建起;作為新時期的代表,周兵作品的重要特徵就是為市場拍紀錄片,用高品質和大製作去打開市場。因此《外灘》的用演員扮演在我的意料之中。不過沒想到的是周兵對光怪陸離上海灘的描繪更加克制,如果由我來拍攝的話,其中有一些情節可能更瘋狂。

記者:周兵的《外灘》選擇了赫德、周璇、李香蘭、法諾、杜月笙、葉澄衷六個人物作為上海灘的代表,您對這樣的選擇有什麼看法呢?

張同道:很準確。李香蘭是孤島時期的人物,杜月笙是上海地下世界的代表人,周璇從貧賤少女成為歌舞皇后更是上海灘的代表形式,這些都是上海灘的特徵。如果由我來選擇的話,可能會加上幾個文學上的人物,比如把上海寫活了的張愛玲,比如民國時期上海的現代派作家穆時英、紀弦等人,拍攝家庭電影的新感覺派作家劉納鷗等。總的來説,我想找到的是一種屬於上海的感覺,周兵導演選擇的人物非常準確。選擇人物,取決於導演的個人口味,也取決於時空元素、是否適合表達等。

記者:您對《外灘》的角色選擇,有什麼看法?

張同道:有葉澄衷這樣的財富故事,有杜月笙這樣的黑社會故事,有周璇、李香蘭這樣的演藝界的故事,這三個是絕不能少的。而赫德以一個外國人擔任海關總稅務司,展示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選材也是很棒的。這部片子,有幾點是我非常欣賞的。

第一像外灘這樣宏大的題材,單單用紀錄片是很難表達出來的。如果不用“演員扮演,情景再現”的手法,是很難把上海灘曾經的繁華、往昔的風光呈現給大家的。每一種媒介都有其優勢也有其劣勢,紀錄片並非適合於表現所有選題,正像有些選題故事片也難以表達一樣。使用再現能喚起大家記憶中的印象。

第二中國紀錄片經過這些年的發展,美學進步很大,文化上力度也很大,市場上萎縮得也很大。當紀錄片的媒介在市場上喪失能力之後,其他的能力也就值得懷疑了。一部優秀的紀錄片如果不能被大家看到,即使它有多大的價值,也等同於沒有任何價值。傳播就是價值,傳播就是力量。通過傳播,能創造價值,能促成很多良性的反應。周兵為紀錄片的傳播所作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他讓紀錄片重新回到了觀眾的視野中。觀眾會覺得:第一,紀錄片是很好看的;第二,紀錄片也很高級,紀錄片也可以賣錢。每年如果有10部這樣的紀錄大片,觀眾對紀錄片的興趣就會恢復。

如今大家都有DV,自己可以拍攝,為什麼還要看紀錄片呢?這種挑戰就像當年電視對電影的挑戰一樣,《外灘》即是在這種背景下産生的。為什麼看《外灘》,因為你拍不出來,這種華麗的視覺系統是DV無法達到的,這是視覺的力量,情感的力量,審美的力量。只有擁有這種力量,紀錄片才會有市場。

記者:您覺得這部電影是否具有國際化的的視角呢?

張同道:上海灘本身就是個國際題材,具有國際性。《外灘》製作得精美細膩,而且恢宏大氣,非常具有國際市場。另外,視頻節奏應該提速,黃土地是凝固的,上海灘是變幻的,要找到這種節奏。當然了,這也只是我個人的口味。

記者:周兵導演是北方人,來執導一部南方氣息濃重的作品,您覺得會是一種更寬廣的視角,還是一種衝撞呢?

張同道:《大紅燈籠高高挂》是張藝謀的作品,題材是南方的,導演是北方的,便具有了更大的深度,也就更具有了形式感。中國北方的特徵渾厚、大氣;南方的特徵則細膩,精緻。恰好是其他地域的人,反而能跟好的把握這種地域的文化特徵。比如説《城南舊事》的導演是南方人,但他拍攝的作品反而更能彰顯北京的特徵。“外地人”反而對這種城市文化之間的差別很敏感。

記者:周兵導演的《故宮》、《敦煌》、《外灘》,您更欣賞哪一部?

張同道:可以看得出,他在一步一個腳印的走。《故宮》是比較嚴格的情景再現;《敦煌》則跨越了,把虛構的東西也放了進來;《外灘》則是由專業演員來扮演。周兵導演在堅定的邁向市場,我非常欣賞他這一點,中國總要有人趟開一條血路。我覺得他拓寬了紀錄片的路徑。

記者:有人覺得《外灘》的演員扮演成分太多了,所以不是紀錄片,而是紀錄電影。您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呢?

張同道:電影起源於紀錄片。在發展之初,紀錄片就是紀錄電影。隨著電視的出現,才有了區分。電視是小屏幕,電影是大屏幕,在拍攝手法上才有了差別。

紀錄片是由真人出鏡還是由演員扮演,這裡面沒有一個不可逾越的界限。比如説40年代,二戰結束以後,有一位叫詹金斯的導演,就拍攝過《威利馬連》,就是一部完全用演員扮演的嚴格紀錄片,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種手法和《外灘》幾乎完全相同。

責編:李鋒

評 論

登錄 | 註冊 我要評論

內容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