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愛西柚推薦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視頻專輯熱播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重播

    在一般人的經驗認知與習慣想象中,紀錄片的表達方式更契合小眾的審美趣味和情感需求,因而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和後續反響顯得出乎意料。在《話説長江》、《話説運河》、《望長城》等經典紀錄片之後,中國紀錄片已經很久沒有如此廣泛、深切地親近公眾了。“公眾”,或許也是整個中國紀錄片行業重新激活並且釋放能量的繞不過去的關鍵詞。

    接受群體:從小眾到大眾

    紀錄片確實是一種小眾節目類型,它的觀眾往往被描述為教育水平、收入水平與社會地位相對較高的群體。即使從全球視野看,與故事片、娛樂節目相比,紀錄片也並不是大眾節目類型。美國Discovery、英國BBC的紀錄片從來不是收視率最高的節目類型,法國紀錄電影《海洋》全球票房8000多萬美元,與好萊塢大片動輒10億美元的票房相比,可能也算虧本生意。然而,這些並不妨礙紀錄片擁有更為持久、更為內在的影響力,Discovery系列,BBC系列和《帝企鵝日記》、《遷徙的鳥》、《海洋》等紀錄電影已然成為標誌性象徵,憑藉自己獨特的媒介形式成為當代社會主流價值觀傳播、文化思考與美學探索不可替代的重要組成。

    根據投資、製作、傳播與美學風格等基本元素,紀錄片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以導演為中心的審美型,以製片人為中心的消費型與以審片人為中心的宣教型。審美型紀錄片重在思想與美學的個性表達,消費型重在面對大眾的市場傳播,宣教型則聚焦于宣傳目的是否實現。毋庸置疑,同時兼具這三種類型特徵的作品也有,但普遍的情況卻是每種類型都會按照自己的軌跡運行。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紀錄片作者與觀眾之間相互抱怨,尤其是被賦予厚望的審美型紀錄片,常常很難給廣大觀眾以欣賞的快感回饋。事實上,審美型紀錄片的價值主要呈現于文化與美學方面,其市場大多是小眾的,甚至主要是專業性的電影節。如果希望作品喚起公眾的共鳴,那首要的一步就是放下自我,關注公眾話題,提煉出跨越不同階層的價值觀和美學趣味,為大眾——而不是為自我製作紀錄片。這成為當下審美型紀錄片一直猶豫不肯跨過的門檻。

    以中國紀錄片為例,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話説長江》、《望長城》、《東方時空生活空間》為代表的紀錄片作品曾經在普通觀眾中間産生廣泛影響。從90年代末開始,收視率突出為電視評估的唯一標準,和通俗娛樂節目相比,紀錄片逐步被邊緣化,一度演變為一群精英拍給另一群精英看的圈子藝術,大家通過高校、咖啡館與藝術沙龍的放映相互取暖,而製作者與大眾之間交換的僅僅是冷漠。

    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它的成功就在於作品與公眾心理的準確契合,不管是有意為之還是無心插柳,它把紀錄片帶進了大眾的視野,成功地為社會設置了話題議程。《舌尖上的中國》從創意之初就是為大眾製作的文化産品,焦點對準美食與美食的製作者、製作過程與製作環境,謹慎地過濾了其他異質性元素,具有明顯的消費特徵。它用美食構建了一個田園牧歌式的理想國。美食提取了不同人群的最大公約數,最大程度地消解了意識形態分歧,而與美食相應的故鄉、童年、母親等元素則喚起每個觀眾心底最溫柔的情感。大多數觀眾居住在城市,穿行于鋼筋混凝土的叢林,忍受房價、擁堵、加班、快餐甚至食品安全的生活重負,《舌尖上的中國》裏的田園生活與這些潛背景構成了一種對話關係,這也就不難解釋它的廣受關注了。

    製作方式:從作者到工業

    工業製作模式是美國Discovery、英國BBC的紀錄片製作的常規模式,而在中國紀錄片發展過程中,這依然是尚未完成的、正在進行中的轉變。密集的故事、密集的信息、大跨度的結構方式與快速剪輯構成敘事的速度感,這些充滿衝擊力的視聽語言,是紀錄片工業製作的特點,也是它吸引觀眾、留住觀眾、培育觀眾的要害抓手。

    作者電影與工業電影是兩種全然不同的電影模式。作者電影凸顯了作者的獨特思考與美學個性,正像法國新浪潮中戈達爾《筋疲力盡》、特呂弗《四百擊》那些充滿個人氣息的作品一樣。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中國紀錄片展現了作者的才華與個性,孕育出一批傑出的導演,甚至不少作品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獎項,但這些作品往往是個人化的作者電影,無法形成群集氣候。尤其是在大眾傳播方面,偏向於作者電影的中國紀錄片一直處於傳媒邊緣,是一種裝飾性存在。

    對於當下中國紀錄片,面向大眾的工業製作模式剛剛啟動,行業規範、專業標準、製作流程等都處於摸索之中。工業製作模式的基本元素首先是面向大眾的主流價值觀,其次是國際化敘事方式,最後是製作的專業品質等,其産品形態則是穩定的價值觀與製作品質。品牌是工業模式成熟的標誌。一旦一種模式建構成功,便可以無限複製。像美國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英國BBC、日本NHK等紀錄片已經形成國際品牌,在價值觀、敘事方式與專業品質上形成了各自的特點與共同的規範。現在,法國、德國紀錄片也在努力構建自己的品牌,如兩國聯合運營的ARTE也在製作大量紀錄片。中國紀錄片品牌尚在建構之中,離國際品牌還有相當的差距。若要在國際傳媒格局裏建立中國品牌,工業製作模式是一種必經之路。或許,以作品建立品牌、以品牌構建類型,正是中國紀錄片産業鏈的構建之路。

    傳播生態:從專業到公共

    紀錄片的成功依賴作品自身的質量和魅力,同樣依賴傳播生態的良性運轉。自從2011年元旦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開播以來,進口大片和國産精品得以集中展示,紀錄片傳播生態逐步變暖,收視率穩步上升,收視群保持穩定,重新塑造了紀錄片的公眾形象。其間《南海一號》、《春晚》、《活力中國》、《走向海洋》等原創精品不斷釋放出紀錄片的文化能量。

    2012年4月16日,中央電視臺一套晚間10:30開闢了每集時長50分鐘的日播欄目《魅力紀錄》,取代原時段的電視劇,將紀錄片傳播勢能從CCTV—9紀錄片專業頻道拓展到CCTV—1這一中國最有影響力的綜合頻道,《舌尖上的中國》正是在這一平臺上一炮走紅。在央視紀錄片帶動下,省級衛視的紀錄片精品也相繼亮相,如浙江衛視的《西湖》、吉林衛視的《長白山》、北京衛視的《辛亥》等。與此同時,紀錄片欄目也迅速擴展,北京衛視在《檔案》之外開闢了《博覽》,廣西衛視設立了《走南闖北廣西人》,與原有雲南衛視的《經典人文地理》、吉林衛視的《回家》、天津衛視的《泊客中國》等欄目一道,構成了紀錄片傳播的活躍生態。同時應看到,地面紀錄片頻道發展態勢也比較好。上海紀實頻道2011年收入提升到1.4億元,中國教育電視臺3頻道、湖南金鷹紀實頻道、重慶科教頻道都以超過20%的速度發展,2011年7月1日開播的北京高清紀實頻道也在短時間裏迅速成長,成為北京電視臺的一張文化名片。

    從地面紀錄頻道到央視紀錄頻道,從衛視紀錄片欄目的碩果僅存到各大衛視的迅速擴展,紀錄片傳播已然成為媒介文化生態中的一股新勢力。同時,網絡紀錄片傳播也開始發力,中國網絡電視臺、搜狐、奇藝等實力網絡品牌都開闢了紀錄片頻道,並大舉收購紀錄片,網絡成為紀錄片發展的新途徑。傳播創造觀眾。隨著中國紀錄片傳播生態的建立,紀錄片與公眾之間良性關係的形成才有可能。

    當然,無論在中國還是世界,紀錄片的類型仍然處在突破與豐富之中,工業模式也只是一種製作模式,各種類型與風格的紀錄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價值,更多的製作模式的探索理應得到鼓勵。作為一種獨特的影像表達方式,紀錄片真正的活力不在於一枝獨秀,而是萬紫千紅的多元共生,是類型與類型、模式與模式之間的刺激互補,是由專業到公眾的不同抵達路徑,由此中國紀錄片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才值得期待。(張同道)

 

責任編輯:袁航

熱詞:

  • 中國紀錄片
  • 突破中前行
  • 大片放映廳|電影庫|高清美圖|熱辣資訊|新片速遞|精品欄目|電影滾播電影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