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從今年8月份開始,國家有關風電建設規範的一系列文件密集出臺。國家能源局先是發佈了“大型風電場並網設計技術規範”等18項重要標準,隨後下達《關於“十二五”第一批擬核準風電項目計劃安排的通知》,宣佈風電審批將正式納入國家統一規劃;日前又正式印發了《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明確各地上馬風電項目須經國家能源局批復。從今年開始,國家取消了風電採購補貼政策。種種跡象表明,風電産業重新整合的時代即將來臨。

風電 在中國

       中國的風電産業很早就已經起步,但在2003年以前一直不溫不火。2005年,發改委打破特許,將5萬千萬級以下項目的審批權下放給地方,而當年通過的《可再生能源法》更是給投資者描繪出了一幅美好的藍圖。

      該法規定,大型能源、電力企業必須購買可再生能源産品。在電力行業,要求電力公司所發電中必須有一定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比例。而在稅收上,對可再生能源發電,將給予企業一定的優惠措施。為了支持新能源發展,新能源發電的上網電價也比傳統電源要高。

      隨後,各大風電概念公司開始蜂擁而上,跑馬圈地,各地的風電項目也紛紛上馬。

      國家能源局發佈的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風電裝機容量連年翻番增長,截至2010年底,新增風電裝機超過16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突破4000萬千瓦,雙居世界第一。

      2008年底,國家財政部出臺了《風力發電設備産業化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中資或中資控股的風機設備和零配件生産企業開發並實現産業化的1.5兆瓦以上的前50台新産品進行補貼,補貼額為600元/千瓦,整機製造商和零配件製造商各拿50%。

      風電補貼的到位則直接刺激大批企業進入風電行業。

     專家認為,風電産業發展速度快,主要是因為政府的支持。國家對能源的戰略規劃傾向於尋找可替代能源,出於低碳環保的考慮希望能夠引入投資,大力發展風電,儘快縮小與國外的差距。最初我國對風電産業並沒有制訂技術規範和準入標準,進入這個行業的門檻是很低的,好多零部件廠商看到有利可圖就進來了。同時,風電産業的發展能為地方帶來收入和就業,提高本地的GDP,因此,地方政府對風電項目大都是來者不拒。

風電“寒冬”悄然而至
風電行業如何走出“寒冬”?

        隨著風電行業一系列問題的出現,以及《風電設備製造行業準入標準》的即將出臺,風電行業將在快速發展了近10年後將迎來最大範圍的“淘汰賽”。
      如何幫助我國風電産業儘快走出“冬季”?業內專家認為,建立完善的行業標準及加強監管是主要措施。日前正式印發的《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已經明確,國家能源局收回了地方對風電項目的審批權。“該辦法實施後,未能與國家規劃和電網規劃協調的地方風電項目,將被擋在國家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的電價補貼之外,這將使原本已經捉襟見肘的基金在使用上變得更有效率,同時將進一步放緩地方風電過熱發展的腳步。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風電市場的洗牌將加速到來。經過這次洗牌,中國風機産業發展將從“價格為王”的混戰階段進入到“質量制勝”的群雄割據階段,從而帶動風電産業走過寒冬。

微話題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