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去向
中國藝術品市場于2004年興起,短短7年時間,中國藝術品拍賣的成交總額已是2004年的8倍,收藏投資年回報率為26%。藝術品的不斷升值,吸引了不少投資者的目光,帶來大量民間資本。已成為一個新興投資領域。 但是,與藝術品收藏投資火熱相伴的卻是市場亂象叢生,火熱投資和爆炒滋生藝術品市場泡沫,投資風險日益加劇。吸附大量資金的藝術品市場泡沫如何消退,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假拍、拍假成為兩大毒瘤 2008年,一位藏家花200多萬元買下“吳冠中作品”《池塘》,後經鑒定為偽作。收藏家把拍行和賣家告上法庭。但結果是由於不能證實拍行及賣家事先知曉該畫作係贗品,法院駁回原告訴求;今年9月15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首屆研修班的10名學生聯名舉報去年7280萬元拍出的徐悲鴻油畫《人體 蔣碧薇女士》為他們的課堂習作,模特乃一個農村女孩,不是徐悲鴻夫人蔣碧薇,但這幅油畫由徐悲鴻長子鑒定;商人謝根榮找人自製“金縷玉衣”,10年前被5個“泰斗級”專家指為“出土真品。” 2005年,一件大執壺入藏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杭州市政府獎勵“壺王”的捐贈者1500萬元,今年8月,媒體爆出故宮博物院陶瓷專家楊靜榮公開質疑“壺王”為贗品,一位民間藝人宣稱自己有這類産品大概30個。 缺乏專業鑒定機構 ,拍賣贗品可免責,導致藝術品市場交易步步驚心。
藝術品鑒定市場亂象調查:有證書的大部分是贗品 濟南市民王先生家裏收藏刻有清朝康熙年間字樣的瓷瓶,瓷瓶有兩份不同機構開出的鑒定證書:“一份是上海拍賣有限公司的,説這個瓶是康熙年間的。另一份是濟南古月樓藝術會館的證書,上面説我這個瓶子是民國年間的。”王先生的瓷瓶是老一輩留下的,具體時間和出處他也不知道,出於好奇,他才去做了鑒定,可同樣的瓷瓶為什麼會有不同的鑒定證書?“當時上海公司告訴我要1000塊才能開鑒定證書。但另一家公司只需要200元負責鑒定就可以。” 記者隨機到濟南英雄山文化市場,古玩城等地方走訪,卻發現各個鑒定地鑒定費從五十到幾千元不等,有的按件收費,有的按鑒定價格比例收取,所依據都説是“行規”,既有“假的一律不開證書”,也有“看看再説”。 “現在藝術品鑒定證書已經氾濫成災。一些鑒定機構、鑒定中心為了能夠收取費用,一般都鼓勵文物、藝術品收藏者、投資人開鑒定證書,通過鑒定證書收取鑒定費。”“行裏的人從不看鑒定證書,只看貨,往往有證書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贗品。
根本原因在於法制建設滯後,政策管理缺位 我國藝術品交易場所的設立和交易管理等處於無法可依的混亂狀態,各地情況五花八門,有的則由地方政府金融辦審批設立並負責監管,有的則由文化主管部門審批設立並負責監管。 監管依據不足也是監管缺失的另一表現。雖然文交所也實行自律監管,但並不能替代行政監管。此外,藝術品份額的發售審核、定價、交易、監督以及與此相關的評估、保管等均由文交所負責完成,各環節之間缺乏必要的制約和監督,不利於防範道德風險,甚至為合謀、操縱市場留下空間。 藝術品份額發售機制缺乏必要的信用保障體系,定價機制也存在缺陷。此外,藝術品份額的投資回報缺乏穩定的基礎。
藝術品收藏能否抵禦通脹? CPI的持續“高燒不退”,手裏的錢越來越不值錢了。低迷的股市不是投資的好去處,民間借貸又隨時有崩盤的危險,大量避險資本開始流向藝術品收藏領域,隨即引發了國內新一輪的民間收藏熱潮。 “藝術品是比黃金更好的抗通脹工具。”當前的收藏熱潮很正常,因為股市低迷、樓市被限,資金需要找出路。流動性的氾濫造就了收藏品的繁榮,也迎合了‘亂世黃金,盛世興收藏品’的古語。 對於大多數人來説,盲目進入收藏領域只是一場災難。作為第三大投資理財工具,收藏的泡沫剛剛興起,總有一天會破裂。
文交所撩撥資本神經 嫁接藝術份額逐利模式漸浮 身披金融創新的光環,加之有關部門對於促進國內文化藝術産業發展的文件綱領,這種以文化藝術品份額交易的模式暫時由地方金融辦監管,各地方創辦文交所的呼聲越來越高。繼天津、鄭州之後,廈門也將開啟其文化藝術品份額交易市場,成都、廣州、西安等地則積極觀察,文交所遍地開花似難避免。 文交所這種“民營資本+統一實際控制人”的股權設置模式、朝令夕改的交易規則、漏洞百齣的藝術品評估機制乃至説不清、道不明的藝術品來源,無一不加劇了藝術品市場泡沫的脆弱程度。
加強藝術品市場法律制度規範 “中國藝術品市場秩序混亂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法制建設滯後,政策管理缺位。”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院副院長西沐認為,藝術品市場的發展已經破題,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如何發展的問題。具體説就是要規範市場,加強監管,營造環境。 西沐建議,我國應儘快制定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藝術品市場法》,成為第一部國家對中國藝術品市場實施管理的基本法。 資本的流動性決定了只有建立機制化、制度化的藝術品資本退出機制市場,才會出現不斷壯大的中國藝術品資本市場。
大眾消費亟須回歸理性 深圳大學美術系教授、翠亨文化藝術創作基地藝術家委員會主席劉子健認為,社會文明程度到了一定階段,追求文化是一個必然的時期,這是時代發展和社會發展的結果。他説:“收藏是對歷史和文化的傳承,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互動的結果。當前這種‘收藏熱’具有合理性。” “媒體要理性,行業也要規範。”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莊重説,媒體要宣揚正確的價值觀和藝術觀,宣揚正確的藝術品味和投資理念。 要收藏,首先要學會審美。大眾要有對藝術的鑒賞力和獨立的判斷,學會冷眼觀察,實現理性收藏。
首先,當下私人美術館、博物館大量出現,改變了中國傳統中“藏而不露”的觀念。 第二,跨地區拍賣業的興起,讓中國藝術品的收藏、轉讓很方便地跨境“流動”,也成為挑戰監管的難題。 第三,金融資本介入收藏,收藏的投資性和文化性開始難以平衡。 第四,由於中國藝術品的價格被推高,偽作入市已經成為比較普遍的現象和嚴重問題。
房地産市場泡沫方興未艾,藝術品市場泡沫又漸漸蔓延。不規範的市場,極低的進入門檻,導致大量熱錢涌入,極大哄抬了藝術品的價值。藝術品既不是對付通脹的有效手段,也非生財致富的捷徑法門,藝術品投資不是收藏,一件藝術品對於收藏家來説固然是無價之寶,但是對普通投資者來説,一旦泡沫消退,手中捧著的可能是不值一文的無用之物。投資者進入市場一定要謹慎理智,不要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登錄 | 註冊用戶名: |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