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國統股份:PCCP需求有保障 業績增長潛力大
錢江水利:主兩翼協調發展 快速增長可期
安徽水利:多元化初見成效 業績有望大幅提升
大禹節水:毛利率大幅提高 期待産能釋放
新興鑄管:公司成長性主看新疆
*ST國通:大股東籌劃注入資産
葛洲壩:多元化産業及重組預期提升估值空間
★ 時間 |
★ 主要內容 |
---|---|
2010年1月31日 |
進一步完善、強化近年來"三農"工作的好政策 2010年1月31日文件在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強化近年來"三農"工作的好政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原則和措施:對"三農"投入首次強調"總量持續增加、比例穩步提高",這一要求不僅確保"三農"資金投入的總量,更確定了比例要穩步提高。 >>>詳細內容 |
2009年2月1日 |
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 做好2009年農業農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擴大國內需求,最大潛力在農村;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基礎支撐在農業;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難點在農民。《意見》共分5部分,約11000字。包括: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穩定發展農業生産;強化現代農業物質支撐和服務體系;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推進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詳細內容 |
2008年1月30日 |
進一步夯實農業基礎 文件強調,按照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切實加大“三農”投入力度,鞏固、完善、強化強農惠農政策,形成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良性互動格局,探索建立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並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文件以切實加強農業基礎建設,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為主題,切中了當前農業農村發展的要害,抓住了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問題,是黨中央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從農村發展迫切需要出發,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詳細內容 |
2007年1月29日 |
發展現代農業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文件要求,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産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産出率、資源利用率和農業勞動生産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詳細內容 |
2006年2月21日 |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文件要求,要完善強化支農政策,建設現代農業,穩定發展糧食生産,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確保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良好開局 >>>詳細內容 |
2005年1月30日 |
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工作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見》發佈,即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第七個“一號文件”。文件要求,要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切實加強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建設,繼續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努力實現糧食穩定增産、農民持續增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詳細內容 |
2004年2月8日 |
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增收 2004年2月8日,針對近年來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連續增長緩慢的情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見》下發,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央的第六個“一號文件”。文件要求,要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投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儘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 >>>詳細內容 |
1986年1月1日 |
農業是國民經濟基礎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於一九八六年農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個“一號文件”。肯定了農村改革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必須繼續貫徹執行。文件進一步擺正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在肯定原有的一靠政策、二靠科學的同時,強調增加投入,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同時明確提出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必要補充,允許其存在和發展。文件指出農業的物質技術基礎還十分脆弱,一部分地區農民種糧的興趣有下降的跡象,在農村經濟新舊體制交替過程中出現了不協調現象,城鄉改革匯合後各方面利益關係的調節更加複雜。要認識到,發展國民經濟以農業為基礎,不但反映經濟規律,也反映著自然規律,必須堅定不移地把它作為一個長期的戰略方針。 >>>詳細內容 |
1985年1月1日 |
擴大市場調節力度1985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即第四個“一號文件”。取消了30年來農副産品統購派購的制度,對糧、棉等少數重要産品採取國家計劃合同收購的新政策。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進一步系統化,同時從農産品統派購制度、産業結構調整、交通、支持鄉鎮企業、鼓勵人才流動、放活金融政策、加強小城鎮建設等十個方面活躍農村經濟。文件還提出擴大市場調節,使農業生産適應市場的需求,促進農村産業結構的合理化,進一步把農村經濟搞活。國家還將農業稅由實物稅改為現金稅。 >>>詳細內容 |
1984年1月1日 |
承包土地15年不變 文件強調要繼續穩定和完善聯産承包責任制,延長土地承包期。為鼓勵農民增加對土地的投資,規定土地承包期一般應在15年以上,生産週期長的和開發性的項目,承包期應當更長一些。文件明確了農村進行商品生産的重要性,提出只有發展商品生産,才能進一步促進社會分工,把生産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才能使農村繁榮富裕起來,才能使我們的幹部學會利用商品貨幣關係,利用價值規律,為計劃經濟服務,才能加速實現我國社會主義農業的現代化。繼續堅持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 >>>詳細內容 |
1983年1月1日 |
聯産承包制是偉大創造 1983年1月,第二個中央“一號文件”《當前農村經濟政策的若干問題》正式頒布。這個文件從理論上説明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我國實踐中的新發展”。文件提出,穩定和完善農業生産責任制,是當前的農村工作的主要任務;森林過伐、耕地減少、人口膨脹,是我國農村的三大隱患。解決上述三個問題,必須強調黨員、幹部&&,模範地執行政策,杜絕不正之風。要按照我國國情,逐步實現農業的經濟結構改革、體制改革和技術改革,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農業發展道路。 >>>詳細內容 |
1982年1月1日 |
突破僵化體制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發出第一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農村改革進行了總結,並對當年和此後一個時期農村改革和農業發展作出了具體部署。文件突破了傳統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體制,明確指出包産到戶、包乾到戶或大包乾“都是社會主義生産責任制”。 >>>詳細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