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新華網北京7月22日電(記者 邱小敏)近日發佈的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上半年中國經濟增長7.6%,增速同比有所回落,但我國經濟總體仍處在合理區間。決策層多次強調,我國經濟在合理區間,宏觀經濟政策的主線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將改革的“紅利”與市場的“活力”、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結合,走出一條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利”“力”疊加的新增長之路。
今年以來,中央政府改革步伐從未停止。從“營改增”擴容提速到盤活財政存量資金,從壓縮中央政府一般性支出到央行放開貸款利率下限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等等。一系列密集出臺的政策措施,體現的就是要通過釋放制度改革紅利,更多地發揮調結構、促改革對穩增長的促進作用,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而不是進行短期刺激政策,避免出現政策的不可持續和留下後遺症。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當前不存在重大的外部衝擊、就業狀況總體較為平穩、經濟運行大致接近潛在增長率水平和內生增長動力仍然存在,因此當前宏觀政策總基調不宜改弦更張,更沒有必要也不應該採取大規模投資計劃。而是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機會,主動地、有針對性地推動産能過剩行業的調整步伐,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和産業升級換代的力度。”
調結構、促改革的一大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讓市場活力在經濟運行中不斷涌現,把政府該放的權力堅決放掉。從4月份至7月份,國務院已取消和下放了四批累計215項行政審批項目等事項,用實際行動加速踐行李克強總理提出在本屆政府任期內削減三分之一以上行政審批事項的目標。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説,“新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和國務院把轉變職能、簡政放權、減少干預擺在國務院工作的首要位置。”減少審批、轉變職能就是放更多的權給市場,放更多的權給企業,這就有利於增加企業的自主權,有利於增強企業的活力和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
總之,通過“利”與“力”的結合,通過改革簡政放權、減少干預,無疑將有利於給宏觀調控創造一個適宜的寬鬆環境,使企業作為結構調整主體的作用發揮得更好;無疑將使市場機制、市場壓力作為結構調整的動力發揮得更好,也必將會對中國經濟升級發展起到更大的拉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