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問問自己,您覺得自己大材小用了嗎?一項最新全球民意調查顯示,覺得大材小用的人比例最高的國家是中國,高達84%。這項由加拿大蘭德斯塔德公司所做的全球工作監察調查在全球32個國家進行。(《現代快報》12月16日)
應該説,自認為被大材小用,與實際上是否被大材小用,當然不能被簡單地畫上等號。現實中,也的確不乏好高騖遠與眼高手低情形的存在。
自認為被大材小用,同樣可能來自自我意識與定位過高所引起的心理偏差。當下國內的教育,無論是來自學校還是家庭,傾向於“精英”模式。這一點從大學擴張與職業教育萎縮的局面,就可見一斑。當自以為接受的“高富帥”教育,出來之後,卻只能屈就“吊絲”崗位,工資趕不上泥瓦匠和保姆不説,甚至連就業都成問題。由此産生的落差,自然可想而知,被大材小用的悲情油然而生,也就不難理解。
教育的偏差還僅僅是因素之一,不難設想,假如社會對於人才的配置,能夠充分尊重個體差異性,並給予每個個體充分發揮其特長的機會和空間,即便教育可能有所偏差,人們依舊不難在市場中找到自己最合適的定位。然而,當現實中本科生爭當掏糞工,碩士生搶著當保安,公務員考試更是引各路人才擠破頭,當人才紛紛拜倒在公務員事業單位編制的石榴裙下,由此所導致的人才錯配,又何嘗不是一種屈就?
不僅如此,當職場上的“拼爹遊戲”愈演愈烈,“有能力”不如有個“好爸爸”;“潛規則”日益橫行,“會吹的”完勝“能幹的”。機會的不公,個人能力發展空間受限被壓制,誰又能説國人普遍的“大材小用”心態,不是客觀現實的真實反映呢?
“超8成中國人”自認為被大材小用,這背後的教育偏差與人才錯配,或許更需引發多重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