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央視網 > 經濟 > 宏皓專欄

宏皓:化解地方債務危機要扶持實體企業

發佈時間: 2012年11月27日 16: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央視網

專欄介紹

宏皓

宏皓

專欄作家

原名章強。著名金融學家﹑融資專家,北京交通大學客座教授、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金融智庫首席金融學家、政府、上市公司融資顧問,中經産業基金理事會秘書長。

央視網特約

在銀行信貸對地方融資平臺逐漸收緊之後,地方政府正嘗試其他融資方式,以解其融資饑渴。近期江蘇、雲南、山東等多地出現縣鄉政府向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借資”事件。在帶有行政攤派融資的背後,是地方財政步入“貸款-城建-賣地-還貸-城建”的“怪圈”。如某地方政府強行向職工借錢,正科60萬、職工5萬,同時將任務與年度業績考核挂鉤。今年地方融資平臺發債已超去年1500億,地方政府未來償債壓力加大,為了獲得更多的土地出讓收入,很多地方掀起建新城、新區的熱潮,政府前期需投入大量配套設施,所需資金,一方面通過銀行貸款,銀行貸不到資金,面向社會融資成為不二選擇,而這種融資模式將把老百姓圈入其中。

1.地方政府的“融資饑渴症”何來

形色不一(甚至違規)的融資方式,之所以粉墨登場為地方政府廣泛採用,其根源在於地方政府日益失衡的財政收支、難以遏制的行政性投資衝動、以及傳統融資方式的遭受抑制。

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的失衡,其兆始上一輪(2008年啟動)大規模的投資刺激,由此形成了高達10.7萬億(截止2010年底)的地方債務。而在已有高額債務的基礎上,近兩年因持續的房地産調控,更造成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大幅減少,今年1—10月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入同比減少高達40%,而這對於歷來過於依賴土地財政的地方政府,必然會造成前債未清、入不敷出的局面。

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的失衡,需要通過融資以維持表面的財務平衡,地方政府的投資衝動,更需要通過融資解決資金缺口,這二者構成了地方政府“融資饑渴症”的主要病因。而在這二者之下,傳統融資方式的遭受抑制,則必然會産生當下地方政府花樣百齣、乃至違規不止的融資方式。地方政府本應是服務經濟發展的領航員和裁判員,而不應成為直接支配經濟發展的運動員,更不應成為前債未清、又添新債的債務人。

2.警惕地方融資模式“換馬甲”的風險

在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等老融資方式被嚴控叫停後,地方政府通過大上項目、大搞基本建設、大肆拆遷等方式要GDP政績的行為並沒有改變。這就造成其融資的強烈訴求沒有絲毫降低。而過去那種通過地融資平臺直接向銀行貸款籌資的方式顯然已經不可行了。聰明絕頂、善於變通的地方政府必將想出替代融資工具。城投債、基建信託、房地産信託、資金池信託、票據貼現等與影子銀行相關的融資方式就接踵而來了。這種以影子銀行面目出現的地方融資平颱風險比過去更大,危害性更大,後果更加嚴重。

對於越來越多的融資平臺正在改變原有融資模式,換個馬甲、變化個面目重現出現帶來的風險必須高度重視。當務之急是叫停城投債、基建信託、房地産信託、資金池信託、票據貼現等融資方式,立即對其風險進行排查梳理,全面整頓“影子銀行”融資方式。從長遠看,一定要轉變投資方式,由過去政府主導特別是地方政府主導轉變為市場主導,由過去政府籌資為主轉變民間投資為主,政府主要是出臺引導民間投資的政策。當然,歸根結底還是要轉變各級政府過度側重GDP政績的觀念。

3.發展實體經濟走出財政吃緊困境
目前地方債務的償還邏輯進入了一個囚徒困境:為了避免出現違約風險,則必須確保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而為了防止房地産泡沫,又不能放鬆對房地産的調控。中國地方債務風險的最終化解,一方面在制度上要儘快解決分稅制的體制問題,另一方面,在償債的來源上,要儘快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對土地財政的過度依賴,恰恰説明地方經濟本身缺乏造血功能,實體産業和中小企業等無法為地方財政提供收入來源,地方只能依賴賣地生存,而這顯然是一個惡性循環。解決地方債務最好的選擇是果斷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而絕不是相反。

經濟結構調整非一日之功,不經歷改革陣痛就想順利過渡,簡直就是癡心妄想。實現國富民強,最基本的路徑就是發展實體經濟,不斷創造社會財富。對此,各級地方政府應該優化投資環境,扶持各類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讓實體經濟日益勃興。而不是絞盡腦汁,投機取巧,奉行“拿來主義”,依仗賣地、罰款、收房産稅支撐起地方財政。只要民間資本的權益能夠得到保障,投資項目也足夠吸引人,“穩增長”就不會再成為難題,這也是中央“穩增長”與“調結構”兩大宏觀經濟政策主線的交匯所在。

(本文論述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channelId 1 1 1
860010-1114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