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開售1分鐘,蘇寧家電3C品類突破10億;開售14小時21分,天貓總成交額破2000億;11日淩晨3點43分40秒,京東突破了2018年“雙十一”累計下單金額1598億……在剛剛過去的第11個“雙十一”,各大電商平臺再度刷新了一系列舊有紀錄。
火熱的成交背後,有哪些新特點?成交創新高,高在哪?增長要持續,得靠啥?
成交創新高 高在哪?
高在電商市場融合化程度提升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院長李鳴濤表示,我們整個電商市場,首先是得益於融合化程度的提升,這個融合包括了線上和線下融合、城市和農村融合、國際和國內融合,另外我們也看到一個新的領域,就是社交電商的發展,也成為當前電商市場一個非常重要的新引擎。這三個融合,加上一個新的社交電商,加深了整個市場一體化程度,這個市場的背後是消費者數量繼續提升,也就是消費的便利化程度,它的服務體驗,推動了消費者持續增長。
“雙十一”體現消費結構變化
財經評論員萬喆表示,2009年我們看到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剛剛破萬元,去年是接近3萬元,也就是3倍了。整體社會零售消費總額實際上也是這樣,當時可能在12萬億左右,去年大概在38萬億,超過了3倍,實際上都是相輔相成的。所有流量的變化,其實是有內生動力在,也就是説大家變得越來越富裕,需求也越來越多了。比如今年有一項大家可能都沒有想到的爆款,就是假發,而且90後買得多,這也是一種消費升級,很多年輕人為了愛漂亮,或者更凸現個性化,他就會去買。因此“雙十一”的整體數據,一方面顯示了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斷增長,另一方面也真實反映了消費升級。
社交和電商融合提供了新的增長功能
李鳴濤認為,現在應該説是無電商不社交,或者説無社交不電商的時代。社交和電商融合之後,首先帶給消費者的是購物體驗的提升,它的互動性和參與感更強了,它賦予了網絡消費一種人性化的屬性。同時從商業邏輯上我們也可以看到,社交電商一個非常大的變化,就是從B2C到C2B。我通過拼團也好,通過粉絲群也好,我先掌握需求,有需求之後我再對接上遊的産品供應,這是一個新的鏈條,它也意味著整個效率的提升。
未來需關注“新消費”導向
萬喆表示,新的人群、新的人群需求,是成交數據之外最應該關注的。阿裏係他們做電商,去年整個財年財報裏面顯示,它新增用戶裏面有77%都是來自所謂的小鎮青年,可能三四線城市以下以及鄉鎮這樣的地方;今年它的一季度財報也顯示70%以上新增用戶也是來自這些地方。 再舉一個暢銷商品電動牙刷的例子,有廠商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整個增長是170%多,但三四五線城市以下的增長卻是200%多。所以其實我們還有很大的需求空間,電商平臺這兩年發力下沉,就是在呼應這種需求。
增長要持續 得靠啥?
“雙十一”從價格狂歡到體驗狂歡
李鳴濤表示,“雙十一”最大的優勢就是在於普通消費者通過這樣的活動,買到價格低廉,或者説非常實惠的商品,它主要的驅動力量,我認為還是來自於價格。但長期看,單純的低價很難刺激消費者進行新增消費,實際上從相對高品質、高價格商品這幾年在“雙十一”的成交不斷看漲就能看到這個信號。未來圍繞這樣一個購物節活動,最需要提升的就是消費者購物體驗,通過消費場景的多元化、購物體驗的複合性來拓展和提升。
需求有潛力 供給要跟上
萬喆認為,“雙十一”這麼多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需求旺盛了以後,對製造業其實是有反哺的。這個反哺表現在,在明確的、旺盛的消費需求的引導下,供應會發生變化。比如白色家電、黑色家電,以及小家電等等,有很多國內廠家,越來越多的品牌和越來越好的質量供應上來了。産業上下游其實都意識到,一味追求低價,只會變相壓迫生産企業的生存和提升空間,在“雙十一”這樣的激烈大戰中,充分識別、解讀好需求信號,對提升有效供給是很重要的。在這一點上來看,未來不管是電商轉型升級,還是製造業轉型升級,還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其實都是一脈相承的。
“雙十一”從服務商家到服務消費者
李鳴濤表示,以前電商平臺都是以賣家為中心,這個服務邏輯未來要變,要轉向服務消費者,服務需求。以需求的透明化來引導上遊供給走向柔性化、定制化。電商處在一頭連接消費、一頭連接生産的中間環節,如果發揮出把消費趨勢引到生産的作用,就會很好地反作用於生産廠家。現在有很多的淘工廠、拼工廠,就是這種作用的體現。很多工廠有加工能力,但是沒有品牌、營銷渠道和定價能力,好的電商平臺就能引導這些生産廠商,按照消費者需求實現定制化生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