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隨著新成員的加入,我國自貿試驗區進一步擴大為18個。那麼近年來,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究竟進展如何?對我國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又有著怎樣的貢獻呢?
我國首個自貿試驗區于2013年9月在上海設立,在隨後的近6年裏,先後有廣東、天津、福建、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海南自貿試驗區陸續揭牌,形成了12個自貿試驗區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累計形成2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得以複製推廣,成為改革開放的新高地。隨著國務院公佈新的方案,至此,我國自貿試驗區數量增至18個。
在投資方面,通過實施負面清單管理制度與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能夠降低外商投資的準入門檻。在對外貿易方面,以上海、廣東等多個自貿試驗區積極探索國際貿易的“單一窗口”模式,利用數據技術簡化貿易程序,為國際貿易活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投資和貿易的便利化,降低企業生産和交易成本,最終為消費者提供了多元化、便利化並且價格相對更低的商品消費選擇。
隨著自貿試驗區建設與發展,我國不僅實現了沿海省份全覆蓋,並且向內陸延伸,並首次實現在沿邊地區佈局自貿試驗區,形成經濟增長極,提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隨著不同區域産業的升級,區域間的産業融合會進一步加深,中西部的資源與勞動力優勢,東部地區資金、技術與人才優勢,便能夠在産業融合發展中實現優勢互補,從而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新設立的6個自貿試驗區中,突出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如,雲南自貿試驗區創新沿邊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模式,河北自貿試驗區探索建立數字化貿易監管模式等,圍繞投資、貿易、金融、事中事後監管等方面提出各有特色的具有系統集成性的改革試點,進一步推動改革擴大開放,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