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7月24日電題:從中央政治局會議看中國經濟走向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韓潔、于佳欣、譚謨曉
上半年中國經濟交出GDP增長6.9%的亮麗成績單,下半年如何延續穩中向好態勢?房地産市場走向如何?如何防範財政金融風險?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4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字裏行間,傳遞出中國經濟七大信號。
更好把握穩和進的關係
上半年國民經濟延續了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佈局下半年經濟發展,如何確保“穩的格局”和“好的態勢”更加明顯?
【會議看點】做好下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更好把握穩和進的關係,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時機,把握好度。
【點評】“行百里者半九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在經濟企穩態勢明顯、向好因素增加的當下,不能鬆懈,要愈發精心維護好來之不易的成績。沒有經濟增長的穩,企業轉型就缺乏必要條件;若片面求穩,就無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只有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積極作為,發展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才能顯著提高。
更多運用市場機制處置“僵屍企業”
去産能和去杠桿互相牽扯,“僵屍企業”退出帶來債務處置等難題……作為經濟發展主線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下半年如何破難題再發力?
【會議看點】要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緊緊抓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更多運用市場機制實現優勝劣汰。
【點評】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説,處置“僵屍企業”無疑將成為下半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發力點。治理産能過剩與“僵屍企業”,要更加重視改進完善政企關係與政商關係,通過市場、法治方式倒逼缺乏自生能力的企業退出,對困難企業提供適當協助使其順利退出,從而綜合解決産能過剩難題,並助推結構調整。
積極穩妥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
上半年,中央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頻出重拳。面對仍有部分地方政府債務增長加快問題,今後如何進一步架高防範債務風險的“防火墻”?
【會議看點】要積極穩妥化解累積的地方政府債務風險,有效規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堅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
【點評】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説,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對下半年強化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提出更高要求,考慮到地方政府建設任務重,一方面要進一步“開前門”規範舉債融資方式,保護好地方發展的積極性,另一方面要更嚴格“堵後門”,遏制隱性擔保、融資平臺舉債、假PPP等違規舉債行為,要及時甄別債務,明確償還責任,不能吃風險的“大鍋飯”。
深入紮實整治金融亂象
金融業態不斷豐富,如何防範不斷積累的金融風險?經濟轉型升級關鍵階段,如何引導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會議看點】確保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要深入紮實整治金融亂象,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平。
【點評】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説,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確保金融自身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舉措。金融機構自身要增強風險意識,強化審慎合規經營。金融監管部門要加強協調,形成監管合力,摸清風險底數,讓更多金融業務為實體經濟服務,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加快建立穩定房地産市場的長效機制
上半年,新一輪房地産調控成效進一步顯現,全國房價總體平穩,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下降及漲幅回落城市均有增加。面對依然分化的樓市,下半年政策有何動向?
【會議看點】要穩定房地産市場,堅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加快建立長效機制。
【點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任興洲説,這透露出下半年繼續落實房地産調控政策信號,要在需求側繼續遏制投機性需求,堅持房地産領域“去杠桿”,消除金融風險隱患,堅持“脫虛向實”,防止泡沫積累。同時,要加強房地産長效機制和基礎性制度建設,支持自住和改善需求,著力發展租賃住房市場,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
穩定外資和民間投資
上半年,我國民間投資增速雖有回升,但增長仍較緩慢;同時,實際使用外資金額連續出現負增長。下半年如何剎住有效投資增速放緩之勢?
【會議看點】要穩定外資和民間投資,穩定信心,加強産權保護,擴大外資市場準入,增強營商環境對投資者的吸引力。
【點評】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張建平説,外資和民資都是推動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我們在優化市場環境上下了很大功夫,但仍然需通過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來增強吸引力。比如降低生産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以及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準入門檻,引入負面清單管理模式,簡化行政審批程序,提高政策法規透明度等,讓民資和外資更好地發揮優化中國經濟結構的作用。
高度重視民生工作積極促就業
上半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735萬人,同比增加18萬人。下半年,如何趁勢發力,應對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去産能職工分流安置等難點任務?
【會議看點】要高度重視民生工作,積極促進就業,切實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産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點評】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説,就業是民生之本,確保困難人員、困難家庭實現就業是保障民生的基本要求。可以通過化解過剩産能、落實減稅降費等措施,推動企業和實體經濟發展,穩定現有用工需求。同時不斷培育和發展新興産業,支持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發展,積極拓寬就業渠道。我國已形成了一整套積極就業政策,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相信促進就業的效果將進一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