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距離白宮約三個街區的地方,有兩棟隔街相望的大樓,一棟嚴肅凝重,一棟明亮輕快,這裡便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總部所在地。儘管外觀並不引人注目,但在國際金融體系中,它們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過,這兩大金融機構長期以來因代表性和份額分配不均等問題備受爭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則將這一問題再度推至前臺。
改革全球經濟金融治理體系,防止類似危機再次發生已變得刻不容緩;作為佔全球經濟總量85%、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二的二十國集團責無旁貸地承擔起這一重任。
在G20推動下,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改革已取得實質性進展。2010年10月,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就IMF份額改革達成協定,將向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轉移約6%的份額,2016年1月協議正式生效。
未來,新興經濟體在IMF份額中的比重有望繼續提高。改革全球儲備貨幣體系,IMF創造的特別提款權再次受到青睞,人民幣將於2016年10月正式納入SDR。
2015年7月21日,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正式開業;2015年12月25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正式成立;這些新的區域性金融機構的成立,是在以建設性方式對全球金融治理架構進行“增量改革”。
除金融治理外,促進世界經濟增長,是G20的核心任務之一,也是過去幾屆峰會的核心議題。在會議主題中明確強調“增長”的有三屆峰會,分別是:2015年土耳其安塔利亞峰會、2013年俄羅斯聖彼得堡峰會以及2010年韓國首爾峰會。
如果説,新興經濟體多強調經濟增長,那麼中等強國則強調共享與包容;除美國以外的其他老牌大國則多希望在治理道路和模式上能夠有所創新和突破。
反觀20國集團過去十次領導人峰會的主要議題,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短期危機的應對,一類是相對長期問題的治理。總體而言,過去8年,G20主席國對短期經濟問題的重視程度明顯高於中長期的經濟治理。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依然十分脆弱,全球經濟增長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處於低迷狀態,保護主義在全球範圍內探頭,迫切需要推進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改革和創新,在推動結構性改革、創新增長方式、挖掘增長動力方面,G20正在發揮更強有力的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