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財經評論》欄目製片人、對外經貿大學開放型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趙悅
狼其實早來了!兩年前,國際清算銀行就曾明確做出警告:“全球實體經濟正在和金融脫節!”,在擺脫2008年金融危機的陰影過程中, 全球資本市場異常興盛,這背後的部分原因便是各國政府推出的寬鬆貨幣政策。
事實上,因為不惜一切代價來刺激經濟增長,全球市場上的“錢”的確“印”多了,可是經濟增長卻依然乏力;今年第二季度,美國的經濟增速只有1.1,歐元區1.6,日本只有0.2,在這樣疲弱的經濟形勢下,特別引人反思的是,本來是經濟血液的金融業,伴隨著美國加息猶豫不決、歐洲和日本負利率、英國降息的“貨幣寬鬆大合唱”,不僅沒有凸顯對實體經濟的益處,更沒有給全球經濟復蘇帶來足夠動力。
接近零的利率及價值13萬億美元的全球負收益率債券對實體經濟難以産生拉動,在多數發達國家,生産率增速這個指標都很糟糕,在美國,生産率增速同比趨勢甚至已經轉負。這個大背景下,本次B20會議,關於“金融促增長”的討論尤為令人矚目,如何改變全球資金的流向?讓錢實打實的流入實體經濟,對於各國來説都是一道必答題。
據美銀美林的最新研報,美國經濟的刺激政策正從貨幣政策向財政政策轉移,這意味著,美國的經濟政策施政目標將從通縮資産轉向通脹資産,從虛擬經濟轉向實體經濟。
在中國,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宏觀經濟穩定、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又進一步提出,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和支持經濟轉型的能力。如何讓我們的實體經濟泡在資金的“養魚池”?特別是讓佔中國企業總數90%以上的中小企業拿到錢?這是一個普惠的問題,更是一個實惠的問題。(央視網經濟評論員 趙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