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愛公益頻道 > 公益資訊 >

近兩成公益從業者月薪不足1000 低薪酬致公益人才荒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0日 10: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12月17日,2010《中國公益人才發展現狀及需求調研報告》發佈暨銀杏夥伴名單揭曉在北京舉行,5位公益年輕人成為首批銀杏夥伴,獲得連續三年每年10萬元的資金及相關公益培訓。

月薪5000以下佔九成

  報告由南都公益基金會開展調研而成。調查團隊蒐集了5000多個各類NGO(非政府組織,本文專指民間公益組織)的聯絡方式,最終拿到451個NGO的成功樣本,涵蓋草根NGO、社團、公募基金會、非公募基金會、國際基金會、國際NGO。

  調研發現,NGO招人難是普遍問題,尤其是草根NGO,而對資源相對充裕的非公募基金會和公募基金會來説這個問題好得多,狀況最好的是公募基金會,有受訪方甚至表示招人不難。

  在招人困難的原因上,“待遇低”是最重要的原因。調查顯示:NGO從業者的薪資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約佔90%,2000元—3000元段最為集中,佔25.7%,無固定收入和月薪資在1000元以下的佔到18.4%,5000元以上的有11.5%;近4成機構未給員工上社會保險;67%的NGO從業者表示NGO的工作強度非常大或比較大;20%以上的人平均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

  而在11.5%高於5000元收入的數字裏面,薪資相對較高的國際NGO及管理人員又佔了絕大部分。由此可見,中國NGO的低收入現象非常嚴峻。

需求旺盛人才難留

  調查發現,過半NGO遭遇過離職考驗。

  目前中國NGO對人才需求迅猛,未來一年中,65.7%的機構有增加員工的計劃,在最為缺乏的發展型人才中,籌資和公關傳播崗位只有45.4%被滿足,研究崗位只有30.1%被滿足。但由於公益組織待遇低,發展空間狹小,公益領域內人才的快速流動難以彌補旺盛的需求。

  公益人才報告從側面反映了中國公益事業面臨人才缺乏的困境,一方面是公益機構紛紛表示難以找到合適的優秀人才,另一方面高素質、有潛力的人才因為資源等限制,不願意進入公益領域。

  關於公益人才缺失對中國公益事業發展的制約性,南都公益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徐永光表示:“行業資源的瓶頸造成人才缺乏,而人才的缺乏,又使行業獲取資源的能力更缺、更弱。人才缺乏原本是一個果,但是現在又成了制約行業發展的主因。”

  對這種“有愛心、有激情、收入低、做事難”的中國公益人才現狀,劉鴻儒基金會秘書長劉文華現場無奈地表示:很多人稱我們的公益群體是“熱情高高,智商低低,傻傻地做好事的一群人”。

>>其他發佈

首批5名銀杏夥伴將獲助30萬

  12月17日,經過對80名被推薦者的認真遴選,5位公益年輕人成為首批銀杏夥伴,他們分別是:王奕鷗(女)、孫恒、陸非、曾世逸、梅念蜀(女),獲選者分別在罕見病關愛、打工者服務、公益組織建設、農村發展、環保等領域工作。

  2010年9月15日,南都公益基金會的嘗試性新資助項目“銀杏夥伴成長計劃”啟動,項目創新在於:直接把資金投資於人,而不是給機構和項目。希望通過這種資助方式直接讓優秀的人才更快地成長,讓人才問題被關注。

  銀杏夥伴計劃將根據入選者的自身需求和面臨的主要問題,在項目的不同時期,提供每年10萬連續3年的資金支持,給予其基本生活保障、引導制定和實施3年個人事業發展計劃、搭建人才成長支持體系,使他們在3年內迅速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領導力,5-10年內成為其領域骨幹或引領性人物,共同促進公益事業發展,推動社會良性變革。

  南都公益基金會希望經過1到3年的探索,把銀杏夥伴成長計劃培育成一個成熟的公益品牌項目,逐步擴大支持規模。未來10年內,南都公益基金會爭取資助不少於200名銀杏夥伴。

>>現場

海歸老公益人落淚3小時

  在當天的發佈會現場,本來不是預定發言者的廖曉義的出現感動了所有人。

  作為一名從事公益事業已經有20年、創建著名NGO組織“地球村”的老公益人,廖曉義當年在美國棄讀博士、放棄綠卡回到祖國從事環境保護的民間組織工作。20年間,她嘗盡了中國公益人的所有艱辛。

  主動走到臺上的廖曉義仍然忍不住哽咽:“我在台下坐了將近3個小時,哭了將近3個小時,中國公益人終於有這樣的一天了!有這麼多的人開始關注中國的公益,關注中國從事公益事業的人,有這麼多中國從事公益的人坐在一起,這種‘回家的感覺’太好了!看著你們,我心裏要説的是,中國的公益是有希望的!公益中國是有希望的!”

  台下更多的人含淚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