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的政策措施。會議指出,必須同步落實補償政策,建立穩定的補償渠道和補償方式,保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平穩運行和發展,調動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務人員積極性,確保基本藥物制度順利實施。(12月7日《新京報》)
在公眾眼中,公立醫院是非營利性的,本身就不應該高收費;而公立醫院的日常運營卻是一個客觀存在的難題。其中根源就在於,公共衛生投入不足,而且分配極不均衡——由於衛生投入不足,又沒有及時建立起有利於醫院改革發展的籌資機制,從而使醫院生活環境惡化,因此導致醫院的公益屬性與市場化生活方式發生嚴峻分裂。
作為新醫改主要內容之一,基本藥物制度涉及藥物生産、流通、定價等整個産業鏈條,觸動著各方利益。相比醫療機構自身的發展,老百姓所更關注的是,此舉能否像制度所預期的那樣“從根本上降低醫療費用”?
眾所週知,醫院收入主要來源於藥品收入、診療服務收入、政府補貼三部分。三者之間顯然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斬斷藥品收入必然意味著需要提高診療收入,或者加大政府補貼。顯而易見,無論“以藥養醫”還是“以技養醫”,實際上都是“以患養醫”,如果加大財政投入缺席,醫改更像是醫院與患者之間的博弈——醫院面臨困難就將包袱推給患者,患者無力承擔則將包袱還給醫院。倘若沒有加大財政投入作為最基本的保障,這樣的醫改恐怕很難令公眾滿意——只要醫院依舊存在資金缺口,患者就必須為此“埋單”,變換收費名目又能減輕他們多少實際負擔呢?
去年3月,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吳明江曾指出,目前中國的公立醫院並非真正公立,“我們的‘公立醫院’,國家投入的部分只佔10%,醫院需要自籌90%的資金,這些資金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都是從患者身上來的。”不難想象,如果無法滿足維持醫院的正常運轉,縱使叫停“以藥養醫”,大不了只是迫使醫院變換手段而已——如果取消藥價加成會使醫院陷入虧損,誰能保證醫院不會“堤內損失堤外補”,換種方式向公眾伸手要錢?看病貴早已使人苦不堪言,而令公眾難以承受的又豈止藥費?
降低醫療費用是老百姓的實際需求,而滿足老百姓這一需求的前提是,要有足夠多的有質量的醫院來為之提供醫療服務。公眾炮轟“以藥養醫”,不僅僅是想降低藥價,更是在呼喚一種合理的醫療成本分擔,以減輕自己的醫療負擔。建立和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擠出藥價中多餘的“水分”,其制度預期當然美好,但前提是逐步加大醫療衛生投入,從這種意義上説,財政保障正是公立醫院的底色。由是觀之,建立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不僅是公立醫院最基本的生存保障,也是基本藥物制度能否執行到位、看病貴能否有效緩解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