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雷鋒精神 建設文明社會——公益路上,我們“雷”厲“鋒”行
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4日 11: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公益時報
在以前不同場合,基金會中心網理事長徐永光幾次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次,我要給外國記者做報告,所以想了解美國基金會對中國的捐贈情況。找到美國基金會中心,他們給我一個查找特權,一點開,美國基金會給中國的所有捐款,從2003年開始,每一筆捐款全部都有,包括什麼時候、捐了多少、捐給誰。”
建立這樣一個便於查詢、信息全面的基金會資訊平臺正是徐永光的目標。
今年7月8日,為徐永光邁出了第一步:“基金會中心網”正式上線。彼時,網站上信息很少,“強行啟動”只因“基金會信息披露刻不容緩”。
也許預料到收集工作不會一帆風順,徐永光告訴手下的工作人員:不用著急做傳播的事情,先踏實把信息收集好,“如果信息太少了,怕別人感覺上當,那就麻煩了”。但各路媒體還是找上門來,問他網站上線後預計的效果,他狡黠一笑:到年末網站運行步入正軌後看進展吧。
隨後,基金會中心網的工作人員開始了超負荷的收集工作。6名全職人員加上大量的志願者,每人每天不下于80個電話的密集聯絡,發郵件、傳真……從地址、註冊時間等基本信息到年報信息,再到項目信息、捐款信息,全國2000多家基金會都要嘗試取得正面聯絡。
“這是一個龐雜的溝通系統,要反反復復地核實,先了解對方狀態,再打電話或去函告知還有那些需要補充,最後錄入。”基金會中心網的工作人員趙媛告訴記者,工作量這麼大是因為現有的信息披露狀況實在太糟了。
在此之前,有調查顯示,我國的公募基金會中,章程披露的佔90%、理事會名單披露的佔76.8%、年度報告披露的佔30.4%、財務報告披露的僅佔28%,而非公募基金會的信息公開情況還要更不樂觀。2000多家基金會中沒有網站的高達1300余家。
12月2日,基金會中心網除了以“基金會告訴公眾,公眾告訴公眾”的形式對基金會進行了廣泛傳播外,還上交了一份差強人意的作業:從7月份上線以來,網站共收錄了全國2010家基金會的名錄信息,基金會基本信息的覆蓋面約為70%;收錄了806家基金會的年報信息,覆蓋面約為30%。“主要是一些基金會不配合。”問及為何收集工作難有突破時,趙媛回答。
原因
部分基金會忽視應盡義務
信息披露完善的基金會都是一樣的,而不願進行信息披露的基金會卻各有各的原因。
趙媛告訴記者,以她的工作經歷來看,不願意進行信息公開的基金會主要分為幾種情況,它們大都忽視了其應盡的義務。一是有政府背景的基金會,“他們會問你是什麼性質的機構,有沒有政府的公文,説要有政府的公文才會提供這些信息”;一種是企業投資設立的非公募基金會,“稱只對出資的企業負責,你沒有權利要求我把信息告訴你”;另外一種是基金會運作的範圍很小,“比如只在某一個地級市運作,就説他們有自己的平臺,不需要宣傳”。
趙媛稱,還有一些基金會的發起人認為,信息披露太多不符合自己低調慈善的原則,不披露信息是不想引起太多注意,過度張揚。“基金會的財産屬於公益財産,在信息披露方面就不能完全以個人特點為主,而是要履行法律法規,公開透明。”對此,北京瑞森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裁段德峰説。
在12月12日“基金會中心網”舉辦“點亮中國 傳遞大愛”媒體見面會當天,中民慈善捐助中心發佈了《2010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報告中對我國慈善組織的信息披露現狀做了資源保障上的解釋,稱我國目前的慈善組織大多沒有對信息披露提供必要的資源保障,相關制度只強調了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卻未能從資源上提供制度保障。
“信息披露是需要成本的,信息披露的前提是慈善組織自身需要有一定的信息處理能力。
以業務活動信息為例,大批量捐贈人、受益人的信息,以及各個項目點項目實時進展信息的匯總,都需要硬體設備、信息管理系統以及人力予以支撐。”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劉佑平認為我國目前慈善組織信息的披露面臨著人力物力投入缺乏的困境。
“的確,特別是一些老牌的基金會,一個項目已經做了十幾年,項目點在全國成千上萬,要求他們把每個項目點的信息都呈現,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資源。”趙媛説很多基金會的信息處理能力都不強,面臨這種情況,基金會中心網會選擇一個比較中和的方式,只需請他們填報近一年的項目狀況。
建議
加快出臺相關法規
10月28日,第二屆中國非公募基金會論壇發佈了《中國非公募基金會信息披露指南》,其中稱:9%的非公募基金會對運營行為及核心信息進行了完整披露,5%的非公募基金會不進行信息披露,86%的非公募基金會選擇了中間狀態,即只按照政府主管部門的要求進行信息公開。
“基金會之間也和同類企業之間一樣,是存在利益衝突的。任何基金會都不可能把機構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信息全部透明公開。”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基金會負責人告訴記者這9%的非公募基金會也不一定將所有的核心信息都進行了完整披露。
這位負責人稱他理解那些不願意將信息提供給“基金會中心網”的同行們,因為“一家機構是否要參與到聯盟中來考慮的最關鍵問題就是自己的付出和收穫是否成正比,也就是性價比的高低。拿‘基金會中心網’來説,雖然各基金會不需要付出經濟成本,但要付出機會成本,也是有價值的。但以目前中心網的運作來看,很難為基金會提供有價值的回饋和幫助,因為很少會出現核心競爭力的東西。”
目前,我國整個公益領域缺乏統一的信息披露標準和公共信息披露平臺,眾多基金會在信息處理上缺少人力物力投入,並且信息披露的效果難以評估,也缺乏信息披露的動力。基金會變成“玻璃口袋”的道路任重而道遠。
對此,中民慈善捐助中心在發佈《2010年度中國慈善透明報告》的同時建議:在政策環境上,應加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統一慈善信息披露標準;在行業制度建設上,建立全國慈善信息報送制度,打造慈善行業的公共信息平臺,完善信息披露監管體系;在組織發展上,加強對慈善組織信息披露能力的培訓,建立慈善信息披露評估與獎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