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旅遊臺 > 廣西頻道

“非遺”生態保護傳承多元化

發佈時間:2014年07月08日 08: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柳州日報 | 手機看新聞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主編推薦
視頻推薦
美圖推薦

原標題:

  “苗族文化(融水)生態保護區”“侗族文化(三江)生態保護區”的創建,結合我市少數民族文化實際情況,是我市“非遺”保護工作大處著眼的得力舉措。國家文化部充分肯定、褒揚我市積極探索“非遺”生態保護的模式。

  我市以文化創新工程的理念,開拓“非遺”保護領域,將它與新時期農村文化致富工程有機結合,形成保護、開發、利用的一舉多得。如在三江縣程陽八寨建立廣西第一個“非物質文化傳承基地”,進行侗族文化的多元集中展示,使它成為民族文化旅遊的新經濟增長點。融水縣香粉鄉雨卜村東興屯確立為苗族坡會傳承點後,進行蘆笙、鬥馬、編織、蠟染、百鳥衣等苗族坡會民俗內容集中展示,引客入寨,實現“非遺”生態環保與農民創收的花開並蒂。

  此外,三江縣林溪鄉冠小屯百家宴風情展示點、獨峒鄉農民畫傳承基地,融水縣苗族傳統工藝坊、貝江長賴村“電影外景生態長廊”,以及融安縣鷺鶿洲龍舟文化傳承展示中心、柳江縣下倫屯壯文化民俗館、鹿寨縣中渡古鎮、柳城縣農民專家大院等20多個“非遺”項目的開發利用,有效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孵化出“非遺”産業發展的鄉村雛形。

  “非遺”是一個民族的DNA,從娃娃抓起,植根校園,長期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活動,是我市“非遺”薪火傳承著眼于未來的實效性舉措。

  依託大專院所、職業技術學校,進行專業化的“非遺”課題研究。我市在廣西科技大學成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基地”,在廣西工藝美術學校開設“織錦”“銅鼓”“草編”“儺臉譜”“剪紙”“民族畫”等“非遺”工藝傳承課程。各縣區均依託轄區內的“非遺”項目,開展傳統技藝展示和教學。三江縣以侗族大歌為主,鹿寨縣以彩調為主,融安縣以文場、曲藝為主,融水縣以蘆笙踩堂為主等,並編撰相關的校本教材。截至目前,我市六縣四城區已有60多所小學,各有側重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産”進校園活動,形成“非遺”傳承從小抓的文化“校應”。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 ,均為荀詩媛 、陳思思攝)

channelId 1 1 1
860010-090602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