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北京海淀:因地制宜科技助力 垃圾分類出實招方見實效

公益資訊 來源:中國文明網 2020年04月29日 17:15 A-A+

  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即將實施,北京海淀區針對垃圾分類全鏈條提升、全方位推動、全社會動員,各街鎮、社區也跳出窠臼,根據新時代、新形勢、新任務,因地制宜探索新的出路。

  “神器”進社區:廚余垃圾變“廢”為“肥”

  不出社區,廚余垃圾就地“消化”。近日,學院路街道二里莊社區試點引進“廚余垃圾資源化一體機”,只需把廚余垃圾桶放到機器前方的裝置上,點一下按鈕,桶內垃圾就會自動倒入設備箱體內轉化為肥料。

志願者按鍵操作,將廚余垃圾倒入“廚余垃圾資源化一體機”,經過攪拌、發酵,24小時後變“廢”為“肥”。

志願者按鍵操作,將廚余垃圾倒入“廚余垃圾資源化一體機”,經過攪拌、發酵,24小時後變“廢”為“肥”。

  “我們叫它‘廚余終轉站’。”社區黨委書記魏立介紹,把社區居民生活中的廚余垃圾投放進去,攪拌均勻後發酵,經過24小時,就變成肥料,再晾曬48小時,就成了可以養花的營養土了。目前,該設備每天能處理1000公斤左右廚余垃圾,能轉化出100公斤左右營養土。“有了這個‘廚余垃圾資源化一體機’,居民能夠親眼見證變‘廢’為‘肥’,大家垃圾分類積極性就更高了。”魏立説。月季、玉露、綠蘿……在學院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屋頂花園,垃圾分類志願者正在澆花,花盆裏的營養土,就是由“廚余垃圾資源化一體機”轉化而成的。“這個不能澆太多水,那種花喜陰不能暴曬……”對於自己認領的花卉綠植,居民們很是寶貝。

  “廚余垃圾分類是生活垃圾減量提質增效的著力點,有了這臺廚余垃圾資源化一體機,就能在家門口實現有機物質的循環再利用,還能助力我們共同營造綠色家園。”

  為了讓自家的廚余“廢料”也能轉化成“肥料”,社區新設置的垃圾分類驛站成了居民願意光顧的地方。驛站垃圾分類宣傳指導員吳奇説:“垃圾分類是值得推廣的好事!

  現在垃圾分類普及教育的力度越來越大,我也是從原來的不熟悉,到後來的了解,再到現在志願成為垃圾分類指導員,帶動大家一起參與。我們自己的話劇社還自編自導了關於垃圾分類的話劇。”對於即將實施的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吳奇認為非常有必要:“光靠自覺還不夠,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還是需要一定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從而養成習慣。”

  垃圾分類驛站旁邊的宣傳欄裏貼有“二里莊垃圾分類工作地圖”,樓號及各點位對應最近的分類垃圾桶位置清晰明了;地圖下方還有“全國垃圾分類小程序”和“垃圾分類寶典”兩個二維碼,以便大家隨時掌握垃圾分類知識;不僅如此,各類垃圾全鏈條環節、分類的意義、相關的政策在宣傳欄中也都有所展示。宣傳欄與垃圾分類驛站、廚余垃圾終轉站、屋頂花園、貼在地面上的垃圾分類飛行棋融為一體,組成了“二里莊社區垃圾分類宣教中心”。

  垃圾分類入村規:小山村的新風尚

  就在各處垃圾分類如火如荼推進之時,誰也沒想到,海淀西山腳下一個“不起眼”的小山村裏,垃圾分類參與率已達到90%。這就是蘇家坨鎮七王墳村。

  據蘇家坨鎮七王墳村黨支部書記王棟介紹,為進一步增加村民環保意識、文明生活意識,今年4月,結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七王墳村黨支部重新修訂了《七王墳村村規民約》,正式將垃圾分類納入進來。“七王墳村的村規民約在村民中的地位很高,大家都會自覺遵守,村黨支部每一年都會依據新政策進行補充更新,這次修訂廣泛徵求了黨員、村民代表以及大多數村民的意見,大家對自己定的規矩都非常認可”。

  此外,七王墳村還制定了垃圾分類評比制度。在村口處,樹立了一面嶄新的公示欄,村委會每月以家庭為單位,根據村民垃圾分類實行情況開展評比並將結果在村務公開欄內公示,每半年按比例評星級文明戶,年底還會根據村民全年對村規民約的遵守和垃圾分類實際落實情況,評選出年度文明家庭。

  在村民田玉香家的廚房水槽邊上,挂著一個裝有菜葉剩飯的挂籃。田玉香告訴記者,這是特意為垃圾分類準備的,平時摘菜洗碗的廚余垃圾,都會順手扔到籃子裏,村裏還免費發放給每戶一個新型廚余垃圾分類桶。“一點兒都不麻煩,隨手就可以做好。而且經過一段時間後,大家都看到了垃圾分類帶來的好處,比如,過去衚同街道上的混裝垃圾桶又臭又臟,蒼蠅蚊子可多了,垃圾分類以後明顯看到村裏環境變好了,現在有了規定,大家還都相互監督呢!”在田玉香家院子中一個小角落裏,可回收物、其他垃圾等也都分類存放著。與田玉香家一樣,在七王墳村,每家每戶門前都沒有任何垃圾,大家都是根據統一收取時間才拿到門口。“每天早上7:30和每晚6:30,村內環衛隊會到各家各戶門前收取已經做好分類的垃圾。”

  目前,七王墳村的垃圾分類工作仍在有力推進中,有了之前的宣傳,加上村規民約的約束,垃圾分類工作在全村已深入人心。王棟説:“想把村民多年來的生活習慣一下子改變,僅憑宣傳教育、依靠村民自覺是遠遠不夠的,村規民約的作用是在全面宣傳的基礎上,再加上村民的輿論監督、村委會的正向引導,使垃圾分類成為村民的新習慣。”

  科技做支撐:全品類、全行業、全過程監管

  因地制宜規範垃圾分類效果顯著,但是如何讓垃圾分類持續實行,後續的監督管理同樣至關重要。而以高科技優勢著稱的海淀也擅長用高科技手段來解決垃圾分類的監管問題。從海淀區城管委獲悉,海淀區城管委相關系統將直接對接“城市大腦”,做到垃圾分類數據管理精細化、智慧化。

  在不久的未來,我們投放垃圾的場景將是這樣的:垃圾收運車一齣發,後臺馬上會有收運類別、行程路線等信息顯示,到達指定地點,經過檢查、稱重後,各品類垃圾各就各位,運輸到不同處理終端……而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的全過程和相關數據,都被監控並儲存下來,並上傳到相關監管部門。

  海淀區城管委固廢科科長茍曉光介紹,依託中關村城市大腦研究院,海淀區垃圾分類全流程排放登記系統完成立項報告,目前已經完成項目的總體架構設計。項目按照“一網一庫四平臺”的體系架構進行建設,包括垃圾分類信息感知網、垃圾分類專題數據庫以及垃圾分類物聯網服務平臺、垃圾分類三級監管平臺、垃圾分類社會單位信息服務平臺和市民服務平臺(暫不建設),以實現全品類、全行業、全過程監管。也就是説,項目將通過對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理的各個環節進行數字化監控,打通相關部門的數據壁壘,實現投放引導、垃圾溯源、分類統計、用戶反饋、科學調配、工作考核等各項功能,為政府垃圾處理管理部門提供決策支持,提升垃圾分類處理的效率,引導居民形成垃圾分類處理的良好習慣。

  項目將充分利用已有市容市貌系統的設施與數據,與城管委相關系統直接對接。年底計劃完成基礎感知網建設,完成監管平臺與物聯網平臺建設,接入相關數據,實現大數據分析,並逐步完善其它功能。

編輯:居福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