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維碼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農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變貧窮

公益資訊 來源:央視網 2019年12月02日 08:52 A-A+

“農民院士”朱有勇:用科技改變貧窮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是我國著名的植物病理學專家。過去30多年間,他帶領團隊研發的兩項控制農作物病害技術,可減少60%的農藥使用,並增産20%-30%,這兩項技術造福了上億農民。2015年,60歲的朱有勇來到家鄉雲南最貧困的地區,他給自己定下了一個新目標:用科技改變貧窮。

在雲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竹塘鄉,朱有勇這樣手把手地教當地村民種地,已經快五個年頭了。2015年,中國工程院結對幫扶瀾滄縣,60歲的朱有勇到這兒長期駐村,瀾滄縣地處中緬邊境,主要生活的是拉祜族。

朱有勇剛剛來到這裡,發現當地村民一年只種一季水稻,有20萬畝的松林,卻沒有任何利用,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怎麼才能讓當地農民脫貧?朱有勇首先用了半年的時間走遍了各個村寨。在走訪調研中他發現,這裡冬天不冷、林木茂密,非常適合種植三七等中藥材。

三七怕光,人工種植都在大棚裏。朱有勇要在松林間種三七,面臨病蟲害增多的情況。為解決這個問題,朱有勇帶領團隊開始“林下三七專項研究”課題。最終他們發現,在松林間的腐殖土裏可以種三七,這樣不會損害松林生長,不打農藥同樣可以解決三七感染病蟲害。這項研究成果讓林下三七從10%的成活率,大幅提升到70%以上。而天然無公害的三七,市場價已經賣到每公斤5000元。現在,當地採用合作社管理,貧困戶出工出力,還能參與分紅。

林下三七種植讓村民有了額外收入,怎麼才能更好地利用耕地,朱有勇也在思考。瀾滄縣沒有四季,只分雨季和旱季。雨季種水稻,旱季土地閒置時,最適合種植怕雨水的馬鈴薯,如果每年11月份播種,三個月後就可以收穫,不但使冬閒地得到利用,錯峰上市的馬鈴薯,每畝地收入可達到近萬元。

編輯:居福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