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路上,他們的故事振奮人心
匯聚雙創活力、澎湃發展動力。6月13日,2019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啟動。來自全國各地的創新創業成果,吸引你我目光。創業路上的追夢故事,振奮人心。
故事一:“重返”農業,讓更多農民共享奮鬥成果
今年39歲的魏先曼從小在重慶農村長大,大學畢業後,魏先曼來到城市打拼,經過多年努力,成為重慶一家星級酒店的管理人員。令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2014年她辭去了工作,來到南川區河圖鎮騎坪村,“重返”農業。
除了發展板栗等特色農産品種植,魏先曼還把“互聯網+農業”“電商+扶貧”“市場+公益”作為發展戰略,打造連接城鄉、服務農民的“淘鄉村”農村電子商務平臺,並與多個貧困村簽訂“電商扶貧”合作開發協議。南川區20多個鄉鎮的農産品可以借助“淘鄉村”進行銷售、推廣。流通環節縮減了,當地農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如今,魏先曼在騎坪村打造的民宿項目也正在加緊建設中。她覺得,農業是“很有奔頭的産業”,能讓更多的農民共享奮鬥的成果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故事二:多彩青春,為老人撐起一片夕陽紅
楊瑞美是個“80後”女孩,是河北省邢臺市威縣章臺鎮一家養老院的院長,也是生活在養老院150多名老人的“小家長”。
2005年,楊瑞美從內蒙古醫藥專修學院畢業後回到家鄉河北威縣,開始追逐心底多年的創業夢想。起初,楊瑞美結合自己的專業,開辦了一家牙科診所。在此期間接觸到一些前來看病的老人,楊瑞美心中漸漸萌發了開辦一家養老院的想法。經過兩年時間的籌備,2014年2月,慈安幸福院正式開業。
楊瑞美把養老院當作自己的家,常常24小時守候在這裡。由於養老院人手並不寬裕,打掃衞生、端屎倒尿、洗澡擦身、按摩喂飯等事情,楊瑞美都要動手去幹。鄰里鄉親都説,楊瑞美是把老人當成自己的父母在養。 “老人們把我當女兒看待,融入其中後,我發現了自己的價值,可以為更多老人創造幸福的晚年生活,我做的事情有意義!”楊瑞美憑藉自己的努力,把慈安幸福院經營的紅紅火火。
故事三:身體雖然殘疾,但能自己養活自己
28歲的海浪出生於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廟灣鎮五聯村,出生三個月時一場高燒導致她重度腦癱,從此手腳不能自由活動,日常生活需要靠家人照料。
2008年,姐姐海俠送給海浪一部老式鍵盤手機,鼓勵海浪用手機與外界交流。為了結識更多的朋友,海浪開始學習用嘴唇打字。嘴唇不知道磨破了多少次,她終於能夠熟練地操作手機。
2015年底,海浪家被確定為精準扶貧戶,幫扶幹部在走訪時了解到海浪會使用手機,便建議海浪試試做微商。父親為她更換了智慧手機,幫扶幹部為她聯絡廠商,海浪開始在朋友圈中代賣家鄉的農副産品。
剛開始時,海浪的朋友圈只有27人,為了推介産品,她利用各種途徑認識新朋友。在創業三個月後,銷售出100元的棗夾核桃,海浪有了人生中第一筆收入。隨着朋友圈人數增加,海浪的生意也漸漸好了起來。當地殘聯也為海浪提供了電商扶持資金,她開了自己的商店,並將村裏的快遞收發點放在商店裏。
雖然身體殘疾,但是海浪從不抱怨。她説:“雖然賺錢不多,但我還是希望能自己養活自己,不成為家人和社會的負擔。”
創業路上,讓我們為他們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