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亞洲水塔”的青藏高原冰川在過去的40年裏已經大幅後退。這裡是我國乃至亞洲許多主要大江、大河的源頭。長江、黃河、雅魯藏布江、恒河、印度河和湄公河等都發源於此。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報告指出,根據目前的消融速度,喜馬拉雅冰川在未來30年裏將消失80%,這意味著,我國和亞洲數億人的飲水來源將無處可尋。
全球變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溫室氣體的排放。煤炭的採掘以及在發電、取暖中煤炭的燃燒,是産生溫室氣體的主要來源。
在我國,煤炭是最主要的能源。以煤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使全國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現了排放增多和大氣污染等問題。
山西省的煤炭資源豐富,佔全國探明儲量的26%,佔全國總産量的四分之一強,素有“煤海”之稱。這數不清的密密麻麻的線條,是運送到全國各地的煤炭列車,這川流不息的是運送煤炭的大卡車。煤炭既給山西經濟注入了強勁動力,又讓當地環境付出了巨大代價。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院長李留瀾:老百姓就編過四句民謠,挖了我的煤,流了我的水,冒了一股煙,留下一堆灰,也對我們這個環境一種破壞,帶來的後果,也算是一種抱怨,或者是一種無可奈何的一種調侃吧。
1997年,在日本京都,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制定了《京都議定書》,它以法規的形式要求各國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我國政府在1998年簽署、並於2002年正式核準了京都議定書。
在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的同時,民間的環保力量從來沒有停止過行動。從1994年“自然之友”成立至今,我國的民間環保組織已經達到3500多家。
北京民間環保人士廖曉義,2004年,向社會倡議,夏天把空調的溫度設定為26度。
三年後,政府將廖曉義的倡議寫入了法規。
雲南農民張少忠用兩年時間把滇池湖畔一座高近兩米、佔地近10畝的垃圾場改造成花果山。
浙江農婦韋東英幾年如一日地,收集污染企業的證據,進行舉報監督。
企業家羅紅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設立了總額為1000萬元人民幣的環保基金,主要用於培訓全球青年環保領袖,支持國際上很多重要環保項目的開展。
這是一位攝影師眼中的環境污染。正是這些照片,讓盧廣成為第一個獲得尤金•史密斯人道主義攝影大獎的中國攝影師。
從2005年起,盧廣就走遍了我國的西部、中部和東部沿海,足跡踏遍黃河流域、長江兩岸,用數萬張照片真實地記錄下我國污染現狀。
自由攝影師盧廣:這些都是化工園區,這是沿海的化工園區。整個江蘇省的每個縣,只要是在沿海的,或者在長江邊上的,都有化工園區。沿海和長江都去過了。本來長江旁邊有很多的排水管,這是排澇管,水利部門批准的他們的排澇管,但是他們那些工廠利用這排澇管來偷排一些污水。這是當地的農民,在那裏種菜的,我這幾年每次去,他們都在,我今年又去了,今年一樣,污水照樣存在。後來他就跟我説,你都來了很多次了,每次都在這裡拍了照片,但這些污水天天還是排放,沒有改變,看來你也沒有什麼用的。我最早看到的,最震驚的應該是西部的污染。濃煙滾滾的黃色煙塵,就像一個毒氣彈爆炸。那種感覺,特別恐怖。這是2005年拍的。因為2005年這組照片通過網絡媒體發表以後,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包括環保部也下了工作組下去,解決了一些問題,特別是像這種,就是20噸以下的焦化廠全部關停。污染還是存在,但是就是少一些,比以前要明顯降得很多。
2009年12月7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這是繼《京都議定書》之後又一次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全球氣候大會,被比喻為是一次“拯救人類的最後一次機會”的會議,將對地球未來的氣候變化走向産生決定性的影響。
2009年11月25日晚,我國政府鄭重地向全世界宣佈,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這遠遠高於美國和歐盟提出的減排目標。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雖然實現上述行動目標,特別是碳排放強度下降的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但是中國實現上述目標的決心是堅定不移的。
責編:張福偉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