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北京的地壇,始建於明朝嘉靖九年。此後381年間每逢夏至,明清兩代15位皇帝,都要親臨此地,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儘管貴為天子,也必須下跪70多次、叩頭200多下,歷時兩個小時之久。他們祭拜的——就是地神。
現在的地壇已經成為旅遊觀光的景點,隆重的儀式也遺灑在久遠的歷史長河中。但中國人對土地的感情,一刻也不曾中斷過。
在這片土地上有中國人的汗水和熱血,有期盼和未來。瞭望這片土地常讓人想起這樣的詩句: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960萬平方公里,是我們13億中國人的疆土。俯瞰這960萬平方公里,會發現一副美麗的畫卷,這裡有高山、平原、沙漠、沼澤。無論富饒還是貧瘠,枝繁葉茂抑或寸草不生,都是我們中國人賴以生存的土地。
老齊從事土地測繪工作已有20年,為了核實土地使用的變化情況,每隔幾天,他和同事們都要進行一次實地勘察。而在8年前,他外出勘察的週期 只需要一個季度一次,更早的時候,只需要一年一次。
齊文章:土地利用的變化 每月每天甚至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監測工作的測量越來越頻繁
這種越來越頻繁的監測工作,是我國採取“天上查,地下管”等監管舉措的一個部分。對耕地進行嚴格的保護,直接與我國目前的國情相關。
在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這些衛星遙感圖,時刻記錄著中國每一塊土地的變化。
2009年11月5日,代表建設用地的紅色在增加,就在這一天,蘇南、京津塘、珠三角等地大大小小的建設項目在破土動工,中國又有8200多畝農用地轉為了建設用地。
代表耕地的綠色在減少。據國土資源部發佈的數據,在跨入2009年的那一刻,全國耕地面積為18.25億畝。綠色的可耕地面積 和10年前相比,減少了1億畝。相當於每年減少一個中等縣的面積。
這片承載著華夏5000年農耕文明的土地,正在發生著工業化、城市化帶來的 千年未有的急速變革。
這裡是北京市國土局的拍賣大廳,現在正在舉行的是廣渠路15號地的競拍。在不到2分鐘的時間裏,廣渠路15號地從最初的 26億1千2百萬的起拍價,被參加競拍的地産大亨們叫到了30個億,拍賣師不得不把競價階梯 由2千萬元降到了1千萬元。
1個小時,28萬平方米,40億6千萬人民幣,就這樣,一塊土地的身份從此改變。在中國,僅今年一到九月,60個城市成交土地就有4800多宗,成交面積達到23083萬平方米。
從1987年12月1日,一位叫做劉佳勝的拍賣師,在深圳敲下了中國土地拍賣的第一錘,邁出了土地走上市場化的歷史性一步,20多年過去了,在舉槌落槌之間,土地身上的價簽在以百倍千倍的速度飆升,刷新。土地,超過石油、鋼鐵、煤炭,成為了建國以來升值最快的一種資源。
相關鏈結: